22.8.07

冰島音樂旅程 (3) – Post Rock 與Sigur Ros

2000年後,有所謂New Icelandic Music Sense的獨立音樂熱潮,Post Rock班霸Sigur Ros無疑是其中的先鋒和俵俵者。他們獨特的Post-Rock美學,真正感動了無數樂迷,而且迅速地在不同地區建立穩固的樂迷群,例如中國地區已經有這個中文官方網站: 詩格洛絲。許多後起的Post-Rock 樂隊,都會被樂迷慣性地以Sigur Ros作為其中一個比較對象,但當中真正能做到好像Sigur Ros既有形、又有神的作品並不多。

Vocal在Post-Rock裡並不常見,但在Sigur Ros的歌曲裡則佔有一定比重。早期的Sigur Ros歌曲,除了以冰島語唱詠外,還會用自創的音節來作背景襯托,曚曨的Vocal在他們的音樂裡,除了豐富了層次感外,主音Jon Por Birgisson天使一樣的假聲演繹 (另有一人說像海豚般的高音),亦無疑加強了情緒的表達,畢竟人聲始終較具感染力,至於歌詞的意義有時已經不再重要。

音樂上,除了Band Sound鐵三角: 結他、低音結他、鼓,當然少不了陣容頗大的弦樂配套,鋼琴等等,最特別的是主音用弦琴捧拉結他的獨特手法,常為人津津樂道,亦是辨識Sigur Ros樂隊的標誌之一。他們的音樂總帶給人無限想像,牽動每一個貫注心神的Post-Rock樂迷的情緒, 時而和暖明朗,時而蒼白迷曚,留白低迴的部份當然有,但在許多別人認為這種悶場的片段,對樂迷來說則是一種意境的營造、情緒的蘊釀,是令人期盼的等待,等待希望與高昂的激情再次洶湧而至,Post-Rock就是在「緩」與「爆」之間的情緒控制和鋪排,Sigur Ros有時並不依從這種已漸漸公式化(被僵化?)的「緩--爆--緩--爆」規律,很難預計他們編曲上會在哪裡「爆」,又或者會「緩」多久,又或者根本兩者己經難以分得清,因為Sigur Ros一直強調是以感覺和氣氛作為創作主導,而從來不會接受太過僵化的曲式, 正是這種難以預測的音樂表達,使他們風格更為鮮明。

1999年Sigur Ros真正開始令人注目的作品「Agaetis Byrjun」(解作: 一個美好的開始)問世。不少樂迷都認為「Agaetis Byrjun」是他們最令人稱心滿意的成果,評價亦相當高,奠定了Sigur Ros在Post-Rock界的地位。全碟是充滿詩意的搖滾氛圍,當中一曲”Staralfur”感人得令人難以抗拒,彷彿來自天上的小提琴琴音和主音的和緩唱腔,令人心馳神外,編曲上轉折更是令人驚喜。

試聽:

2002年一張全無歌曲名稱的概念大碟「( )」(左圖),實驗味濃,由淒美的琴音和激烈的人聲,營造了一片冰冷、迷矇、和無助的氣氛,untitle#4的壯麗、優美,是由背景低沉的大鼓鼓聲來襯托,絕美而空曠的結他當然應記一功, 而且還聽到有教堂的風琴聲, Vocal亦令到歌曲層次感更強,美不勝收;

到接近最後untitled#8開始,是全碟的高潮,氣氛才真正密集、高昂起來,鼓點力度漸漸加強,而且越來越急勁、澎湃,但這種爆發給人的感覺卻是一種不安的迴盪多於驟見曙光的狂喜,是Sigur Ros少有的力量型推進。「( )」的抽象慨念,確實是他們的一個大膽的嘗試,亦是對忠誠樂迷的一個試鍊,其後亦證明真的成功,而且至今累積了過百萬銷量,把Sigur Ros的聲望推到另一高峰。

試聽:

而05年大碟「Takk..」(冰島語: 解作 多謝),亦算是一個不錯的延續。這張大碟是他們剛轉投大廠EMI的作品,不少樂迷之前都憂慮Sigur Ros會否變得商業化,但出來的效果依然唯美出塵,「Takk..」明顯比前作更和暖而充滿希望,豐富的樂器運用,編曲中的起跌緩急更加密集,更具張力,其中的一曲 ”Hoppipolla”,由美得無話可說的琴音,漸次到高吭的弦樂鋪排,令人一聽難忘,註定成為Sigur Ros的名曲之一。而且此曲對筆者有很深的意義,因為”Hoppipolla”的絕美旋律,引領筆者重新走進Post Rock大門。

“Hoppipolla” 的MV亦是充滿美感、帶點童真,看得舒服。去片。


(另: 較早前香港某大銀行的廣告歌,被指抄襲Hoppipolla,引起了一時的風波。)

事實上,Sigur Ros應該是除了Bjork外,最為人熟悉的冰島音樂單位,聽Post-Rock或者聽indie的樂迷幾乎不可能沒聽過Sigur Ros, 他們好像是下凡到人間的仙樂,又像深海裡傳到地面的神秘樂音,慢慢響徹、洗滌紛亂的世界。


9.8.07

冰島音樂旅程 (2) – Bjork篇(下)

Bjork 的個人發展

續上篇, 早萌去意的Bjork最終脫離了Sugarcubes,樂隊亦隨之解散。1993年,Bjork夥拍多位英國電音制作人,創作了她的首張Solo Album:「Debute」(左圖),得到的是兩極化的評價,媒體”Rolling Stone”把「Debute」視為垃圾,但亦獲得許多音樂人的讚譽。

「Debute」裡面的第一主打Single ”Human Behaviour” 由多變而密集的鼓機節奏貫穿全曲,再加上間場Sampling效果,當然少不了Bjork獨特而驚豔的唱腔,加強了整體神秘的效果。

形像百變的Bjork,她的MV經常充滿驚喜 ,而且有時一些視覺效果和意念都極為超現實,”Human Behaviour” 的MV就是由筆者喜愛的Michel Gondry操刀,一貫低成本佈景和美術設計,營造了怪異荒誕的童話式故事 (而且筆者覺得那時候還年輕的Bjork…幾靚哩^^),Bjork日後不少MV都交由Gondry負責,可想而知他們的音樂意念和影像意念是何其合拍。








Bjork - Human Behaviour MV

1995年,第二張大碟「Post」(左圖) 是延續「Debute」的舞曲化取向,但來得更平宜近人,亦是她銷量成績最好的一張大碟。當中的”It”s Oh So Quiet”,是一首Hollywood式熱鬧歌曲,MV拍得像是舞台音樂劇的風格,色彩鮮艷,生動活潑,原來是出自大師級MV導演Spike Jones之手。










Bjork - It”s Oh So Quiet MV


兩年後,一張Bjork最為重要的大碟「Homogenic」出爐。「Homogenic」是Bjork一個相當前衛和大膽的嘗試,震撼的弦樂加上Trip-Hop般的電子,其中經典的”All is Full of Love”,極盡深遂、硬朗的電子節奏,滲透了點點東方古箏聲效,完全配合她幽幽吟唱,餘音不絕,一聽難忘,而且如果要選90年代最出色的MV,”All is Full of Love”相信一定會入圍,她是鬼才MV導演Chris Cunningham的作品,內容中描述一部以Bjork面形輪廓製作的女機械人,與另一機械人的「肉慾」關係 ,極盡科幻味道,更令作品贏得多個MTV大奬。








Bjork - All is Full of Love MV


2001年的大碟「Vespertine」,繼續Bjork最擅長的電子配合弦樂,美麗、抽象、冰冷。2004年,「Medulla」(左圖) 是她歷來最不可思議的一張大碟,無可否認Bjork一直是以慨念先行的音樂人,「Medulla」裡所採取的原則是以人聲取代樂器的地位。



「嗓音與樂器存在着天然的隔膜,樂器沒前途了,我只能使用那些我所信任的元素,比如我的聲音、我的肌肉、我的骨骼,其他的一切元素都不能用。」Bjork 如是說。

這種極端瘋狂的想法,無疑是對一直以器材為主導的音樂的一種跳戰,裡面的音樂和節奏部份幾乎全由人聲合成而成,而且Bjork更請來日本口技大師Dokaka作客席歌手,此君憑著刻苦的訓練,用口就可以模仿出不同搖滾樂器發出的聲音,可謂技驚四座。以下是「Medulla」裡面的一曲 “Oceania”。







Bjork - Oceania MV

有關Bjork的一切,就算開多幾篇文也說不完,總結她能這麼受歡迎的原因,我想是因為她形象突出,而且懂得包裝自己,在這個講求包裝的樂壇裡,能夠經常轉換形象,成功吸引別人注意,尤其是主流樂迷的注意,實在不簡單,我想他們就算沒聽過她的歌,但總會對這號人物有印象吧,這就算是成功了,在這裡,包裝一詞並沒帶有貶意,畢竟這是現實;另一方面,Bjork對音樂的獨特觀點和堅持,每次總能給人一定驚喜,亦總能成為音樂媒體的焦點,成為風格最獨樹一幟的冰島歌姬。

Bjork對於你們,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