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07

冰島音樂旅程 (1) – Bjork篇(上)

冰島在地圖上的位置,好像被孤立似的扔在歐洲的左上角,跟北歐三國的西面遙遙相對。本來這個鳥不生蛋的極北苦寒之地,從來不是旅遊推介的重點,但偏偏這裡的文化孕育了她們獨特而不可忽略的音樂氣候,而近年更成為了樂迷注目的獨立音樂勢力和搖籃地。

在首都Reykjavik,跟Pop-Rock樂隊Bang Gang的主腦Bardi Johansson談到為何冰島近年的獨立音樂為何會如此獨特。

我想是很多冰島樂隊,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樂隊,做音樂的時候,很少會考慮到要賣到多少張,賺到多少錢,有時賣到幾百張己經很高興了,所以他們才有空間去實現心中所想…

Bjork的樂隊時期:
既然來到冰島,不得不探望一下Bjork吧。

在很多人眼中「冰島歌姬」Bjork幾乎等於冰島音樂的全部,如果要詳細為她撰寫一份「音樂履歷」的話,至少應該都要花好幾頁紙。遠早於她開始作個人音樂發展的時期,1979年,年僅14 歲的Bjork便己經組成了她的第一支樂隊”Exodus”,玩的是當年潮流大勢的Punk/Post-Punk風格。

冰島自1944年獨立之後,花了差不多近兩代的時間去探索自己的音樂方向……而早年都是跟著一些當時的潮流,例如70年代的Punk…

眼前這位皮膚白晳,帶點稚氣的女子正從中娓娓道來,而Bjork歷來風格的轉變,亦彷彿見證了近代冰島音樂的發展。

短暫的Exodus發展之後,1981年組成的Tappi Tikarrass樂隊接力延續了Bjork的Post-Punk精神,而且音樂上明顯受到Gang of Four的影響,節奏跳躍得很,極盡Punk-Funk之能事,當年樂隊的影響力,使Tappi Tikarrass被譽為是這個風格上的冰島新希望。台上鮮蹦活跳的主音Bjork,獨特的唱腔和台風,使人對她的印象更為深刻。當Tappi Tikarrass正在錄製其第二張大碟時,年輕而精力旺盛的Bjork正同時組建她的第三隊樂隊KUKL,其後並發行了兩張大碟。

Tappi Tikarras的演場片段:

1986年對Bjork來說應該是相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和丈夫有了第一個兒子Sindir,而且同年組成的Sugarcubes亦為她帶來真正國際上的成功。1988年,簽了大廠牌Elektra之後推出的首張大碟「Life’s Too Good」,在美國得到了極佳的評價和成績。

然而樂隊的框框終究容不下Bjork的驚人創作力和野心,早萌去意的Bjork最終脫離了Sugarcubes。

下回再續...

27.7.07

Yndi Halda Live in Hong Kong 後記

我覺得作為一個樂迷, 有機會應該感受一下Post-Rock的現場震撼。那一晚Yndi Halda在細小而侷促的台上, 施展渾身解數, 為樂迷帶來聽覺上的饗宴。

久等之下, 首先出場是Yndi Halda的結他手James Vella的Solo表演, 一把木結他, 加上喃喃般的唱腔, 內歛而帶有點自省的感覺, 無論歌者或聽眾都聽得如痴如醉。初時與友人擠得很前觀看, 但無奈場內不但通風不好, 再加上人太多, 侷促得很, 許多樂迷都在大汗滴細汗, 最後與友人還是站在後一點的風口位置。


之後出場的是本地Band: Slept in Spray, 上次與其中的結他手阿昇初次相識, 知道他們會為Yndi Halda作Supporting, 實在令人期待。 果然他們並沒有令人失望, 感覺充滿力量, 柔中帶剛, 氣勢不弱, 結他手阿昇演出可收可放, 另一位結他手則予人很Shoegaze的感覺, 不停發放厚厚的"白色噪音", 女Bass手冷靜溫文(上圖左), 最突出是"Keyboard"手(上圖右), 他真的是用電腦的鍵盤作為樂器, 為背景製造了精緻的Synth效果。不知他們是否玩到收不了手, 作為supporting, 他們的演出真的頗長, 但很有水準, 難得香港有人玩正宗Post-Rock, 實在值得支持。

接下來的supporting band叫A Company, 聽說是來自越南, 但曲風卻像台灣的Indie音樂。他們玩的是帶點歐陸清懷的Indie-Pop, 可能風格上與當晚主題不太相配, 所以沒帶來太大的反應, 但整體上音樂有趣, 清新易聽。


千呼萬喚之下, Yndi Halda四子終於出場。來自英國的他們, 音樂氣氛上卻帶有點點冰島氣質, 指的氣質當然是指班霸Sigur Ros對他們的影響, 尤其是表現在歌曲靜態的部份, 感覺優美動人, 在這方面, 一臉稚氣羞澀的小提琴手當然居功至偉。他們的音樂以傳統的Post-Rock曲式: 靜-->爆-->靜-->爆為主導, 似是Explosion in the Sky的紮實作風, 演出時, 蘊釀的時間不多, 但爆發的時候, 真的有如排山倒海, 刺激非常, 連溫文的小提琴手都狂放起來, 將氣氛推進到高潮。

雖然場地不大, 而且音響方面, 樂器的Feedback有時過份刺耳, 但仍然無阻各個單位的投入演出, 亦無減台下樂迷的熾熱氣氛, 大家都帶著滿意的心情離場, 畢竟$250能看到這麼多水準演出, 實在值回票價。

試聽Yndi Halda

18.7.07

舞, 舞, 舞吧

最近, 附庸風雅地, 在好友「龍崎」的影響下, 細閱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的作品:「舞, 舞, 舞吧」。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作品, 只是因為他是書局裡, 我能找到的, 唯一一本比較袖珍的村上春樹小說, 大小挺適合放在我出差時的斜揹袋裡, 好讓我在飛機上熬上好幾個小時。

在我眼中, 小說分做兩種, 一種是會吸引到令我不捨得放下, 直至看完為止, 很少小說能令我做到這一點, 印象中只有「射鵰英雄傳」和著名劇作家Gaston Leroux(創作名劇"Phantom of the Opera"的那位)的兩本懸念小說 "The Mystery of the Yellow Room", "The Perfume of the Lady in Black", 令我愛不擇手。

另一種是會令你不時放下的小說,「舞, 舞, 舞吧」就是屬於這類作品, 但是, 這並不構成我對衡量一本書好壞的標準。熟識村上春樹的書迷, 都知道他不會是一個以緊湊劇情吸引你的作家, 但他的文筆相當有趣, 而且對事物, 音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描寫。

「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

放下書本, 耳機裡響起了電子組合Justice的大熱作品"DANCE"。
試聽:

孩童合唱聲之下, 是搶耳流行的跳舞節奏, 而且別具個性, 令Justice由法國紅到英國, 與近年英國本土的Simian Mobile Disco並架齊驅, 進一步催化了英國的New-Rave Sence熱潮。Justice的電子多數比較暴烈, 節奏很重, 而且擁有很強悍的Bassline, 風格上有點像法國組合Daft Punk。

而Simian Mobile Disco則比較多元化, 混雜了Techno, House, Acid, Disco等電子元素, 比較著重節拍之間的雕琢, 音樂上雖沒有甚麼驚人之處, 但很能掌握跳舞音樂的感覺, 亦不會給人一般「罐頭 Pop-Dance Remix」之感, 所以大可以把他們歸類為Indie-Dance那種不落俗套的音樂取向。
試聽:

「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

但是此刻我不能, 因為我還身處侷促的經濟客位裡, 動彈不得。只有不停地, 隨音樂踱著腳。

緊接著是Datarock, 是挪威二人組, 音樂上沒有前兩者的奔放, 但仍相當具玩味, 比較偏向New-Wave的風格, 很喜歡他們一些Funk味十足的electro-pop, 尤其一首"Computer Camp Love", 曲調雖沒有太大起落, 但卻做到很強的節奏感, 而且其MV 亦拍得相當old-skool, 很懷舊校園的感覺, 相當有趣。去片。

最後不得不提近期紅爆的三人樂隊Klaxons。Klaxons的冒起好可能只是英國Media-Hype的慣常現象, 三個衣著標奇立異的青年, 開宗明義打著New-Rave的旗號, 形象突出, 而且噱頭十足。音樂上, Klaxons表現最為狂野, 憑著一首火熱單曲Atlantis To Interzone先聲奪人, 尖銳的Synt效果配以急勁的Dance-Punk力度, 成功引起廣泛的注意, Myspace上更有超過幾十萬的點播率, 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熱潮足以跟之前的Arctic Monkey出道時相比。

試聽:

應該有不少人會對他們嗤之以鼻, 抱著「看看他們能挺多久」的心態。的確論深度, 論耐聽, 一眾New Rave樂隊應該不會在聽眾留下長久深刻的印象, 但Band壇有了他們才會變得熱鬧起來, Music for the Young and those young at heart, 音樂, 尤其是Dance音樂, 能令人樂而忘憂己經很OK了。

「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

15.7.07

2007年半場總結

很久沒有跟大家見面了,過去一個月除了工作和出差外,大腦對於寫作亦一度陷入閉塞狀態,而至久久未有興致執筆(說到底還是惰性問題...)。但我的聽歌興致卻沒有減退,現在就來個半場總結,一口氣分享過去半年我的(其中)幾張心水大碟。(之前Blog文介紹過的作品, 將不會在此贅述)

5. The National - Boxer
試聽:

有些碟一聽你就知他們並不是新手,The National這張大碟亦然。低調內歛的紐約樂隊The National,來到他們的第三張大碟 "The Boxer",更顯成熟,旋即被不少樂迷、媒體譽為全年最出色的Indie作品之一,主音低沉的唱腔、及Post-Punk的整體節奏下,背景氣氛卻有如Chamber-Pop的優美、低迴、深邃,弦樂和鋼琴配套當然少不了,而某些曲目更突顯了Singer-Songwriter的氣質,不同樂器間演繹亦取得極好的分配。



4. Amiina - Kurr
試聽:

冰島的四人女子樂隊Amiina, 原為Sigur Ros的弦樂Supporting, 今年終於送上了他們的第一張作品, 一張非常舒服, 寧靜的作品, 美得脫俗, 不食人間煙火一般。音樂當中, Amiina亦會用上不少奇特樂器, 例如玻璃酒杯, 甚至一把鋸(你沒看錯, 我亦沒有打錯), 出來的效果, 更多了一分慘美。





3.The Mary Onettes - The Mary Onettes
試聽:


The Marry Onettes可能是今年最傑出的北歐新樂隊。聰明地選取了80 年代Post-Punk/Noise-Pop的美好之聲, 整體感覺低調中亦人溫婉細膩, 亦反映了北歐著名廠牌Labrador在傳統Indie-pop以外的獨特選擇。


延伸閱讀: 細孖匡的MCB篇章




2.The Rakes - Ten New Messages
試聽:

英國樂隊The Rakes的第二張大碟實在令我刮目相看,不單歌曲水準平均地好,而且樂隊似乎亦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歌曲短小精幹,每首歌的副歌部份節奏鮮明流暢,令人驚喜是在Suscpicious Eyes一曲裡,除了男女合唱外,亦少有地加入英式Rap部份,充滿新鮮之餘,亦配合得天依無縫。在Post-Punk/New-Wave的熱潮下,Rakes在這個框框裡把他們的風格發揮到極致。




1.World's End Girlfriend - Heartbreak Wonderland
試聽:

無懈可擊。令人驚嘆的音樂構圖。
當你陶醉於其動人的Post-Rock 篇章之際, 突然的失真和混亂又會把你驚醒。把電子Techno/Drum'n'Bass效果加入Post-Rock, 並不是甚麼新鮮的意念, 但可以做到如此具想像力和意境化的鋪排, 殊不簡單, 樂隊的日本藉主腦Katsuhiko Maeda, 在他的這張新作中滲透了其一貫的浪漫色彩, 糅合古典, 電子, Post-Rock, 編織了意境強烈的音樂拼貼。鋼琴, 弦樂, 豎琴, 多變的樂器演奏自然不在話下, 悠揚的古典曲調, 忽然又變成紛亂驚惶的鼓機節拍和環境聲效, 時緩時疾, 每次聽, 彷彿都充滿驚喜。此外極為細緻精美的封面設計, 亦成為我愛不擇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