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12

睡兔夢派對: Sleep Party People - We Were Drifting On a Sad Song (2012)



第一次聽到Sleep Party People (下稱SPP)是來自他們一首”Ten Feet Up”的一個Live Session MV,一聽之下立即被他們獨特的樂風和形象所吸引,各人都神秘莫測地戴著白兔面具,唱著用Vocoder扭曲過了的旋律,雖然鼓機的節拍還是爽朗流暢,但歌曲氣氛彷佛把聽者拉進一個冷冽且夢幻般的境界。當時他們直教筆者想起另一隊叫The Knife電子樂隊,兩隊同樣大量運用Vocoder扭曲唱聲,同樣戴著面具, 同樣來自北歐,雖然兩者都不脫電子氣息,但他們兩者風格卻不盡相同。The Knife是以純流行電子自居,音色銳利,氣氛更黑暗詭異,而SPP則很多時候流露了Dream-pop的細膩和深度。


Ten Feet Up



當你聽著他們首張同名大碟的時候,你會很難相信它只是創團主腦Brian Bratz獨自在卧房製作作品,他一開始只是為自己前度樂隊構思一些音樂,但後來他「意外地」發覺自己創作了一些完全不同的音樂,於是他把這些喜愛的歌曲收藏起來,後來更索性把心一橫,心想與其為他人作嫁衣,不如自立門戶,找一隊由他為創作重心的樂隊。於是Brian Bratz找來另外四名跟他一樣音樂理念相近的「兔子」,於是便以一行五「兔」的陣容共同創作及演出。一把結他,幾台合成器,加上鼓機,鋼琴等等,便創作了這張令樂迷喜出望外的debute album,歌曲的質素和創作野心都超越了一般Bedroom Artists的小情小趣的程度。



今年SPP推出了第二張大碟” We Were Drifting On a Sad Song”,也是筆者最初接觸他們的一張作品.聽著SPP,對筆者來說永遠是一種兩極化的體驗,皆因他們的歌曲動靜皆宜,靜的時候尤如搖籃曲般溫婉動人,細水長流,音樂風格直教人聯想起北歐獨立名團mum那種既疏離卻高度旋律化的取向。動的時候動若脫「兔」,明快的電子節拍帶動下,歌曲就好像流行電子音樂(Synth-pop)一樣平易近人,完全不落俗套之餘,亦不時帶有北歐Dream-pop風格。

第二張大碟繼續沿用他們以上成功的方程式,並沒有刻意要與舊有風格保持距離,反而那”兩極化”的作風比前作更見明顯,動者更動,靜者更靜,歌曲整體上令人更加印象深刻。

“A Dark God Heart”就是一個絕妙的開首曲。歌曲的戲劇化效果已經成功吸引聽眾注意,由搖籃曲式旋律作引子,漸漸變得開揚,先是帶點典雅味道的弦樂,之後激昂的鼓點把歌曲推到一個令人摒息的壯麗氣氛。


A Dark God Heart

“Chin”的鼓機節拍感覺很懷舊,那種機械化的規律與陰柔的的音樂氛圍形成鮮明對比,歌曲聽上去像是一首加快了節奏的Sigur Ros樂曲一樣。明快的鼓機節拍繼續可以在點題歌” We Were Drifting On a Sad Song”裡找到, 不過這首明顯更輕快搶耳,在大碟裡算是樂器演奏力度最重的一首。聽著”Melancholic Fog”的時候,可會令你憶起以往一些的甜美窩心的回憶? 歌曲只以如兒歌般的鍵琴音樂為主軸,但 那童話般的效果已經能夠直指人心,音樂清爽雋永得無話可說。 。

在”愛麗斯夢遊仙境”裡,愛麗斯是由一隻兔子帶領下走進奇幻世界,在現實裡,這群「兔子」則以音樂把聽眾帶到一個黑暗夢幻的異境。這是我在聽“Heavy Burden”產生的聯想。

如果兔子能說話,大概會是這樣的聲線吧。」Brian Bratz說。



這位兔團主腦說過如果沒有這樣的一把聲線,SPP就不再是SPP。在“Heavy Burden”裡Brian Bratz繼續利用扭曲模糊的唱音把音樂氣氛帶到一個奇異詭秘的意境,但那夢幻且歡愉的電子聲效卻為歌曲添加了一種探奇涉險的童趣。


Heavy Burden

“Gazing at the Moon”無疑是全碟的最醒神奪耳一首,一開始排山倒海的鼓擊已經迅速吸人聽者的注意,更不用說歌曲本身的流暢無比的旋律部份,而當中亦出現有如My Bloody Valentine風格般強大的結他distortion。在這首歌裡,Synth-pop、Shoegazing和Dream-pop三種風格產生的火花在筆者腦海中揮之不去,尤其喜歡中後段失真結他伴隨著歌曲變奏那一刻,更是一個相當美妙的轉折。


Gazing at the Moon

大碟後段的“Heaven is above us”雖然表現了樂隊沉靜一刻,但這更像是暴風雨前的寂靜,因為緊接著的”Thing will disappear like tears in the rain”充滿著壓抑,失控與不安感。在急速的鼓機節奏帶動下,Brian Bratz虛幻幽怨的聲線以從未有過的情緒張力,彷彿要把聽者拉進一個黑暗的洞穴裡。


Heaven is above us

在碟尾曲”The City Light Died”裡,兔子們終於回復了平靜, 單純的鍵琴聲加上優雅的弦樂,溫柔地為故事劃上句號。

除了聽覺上的享受外,SPP的現場更是一種奇妙的體驗。Vocal角色故然吃重,但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負責鼓擊部份的成員,當晚看著他在鼓機,真鼓和電腦之間忙個不停, 為現場音樂的節奏部份提供了豐富的質感和層次,成功帶動現場氣氛,他的功勞實在容忽視。每個成員在兔子面具上都畫上不同的圖案,而他們長長的耳朵與及肢體則在音樂節奏帶動下不停晃動,無論視覺上或聽覺上都予人一種很虛幻,很抽離現實的感覺,結果那細小而擠滿「兔迷」的Hidden Agenda,當晚像是變成了一個似夢非夢的奇幻空間。

[評分: 9.2/10]

刊於 Mugazine 摩格聲 香港網上音樂雜誌 Vol.31

連結:
Sleep Party People: Myspace

.

13.10.12

冰島精靈回歸: Sigur Ros – Valtari (2012)



睽違四年,早已譽滿後搖界的冰島樂隊Sigur Ros終於推出他們第六張大碟《Valtari》, 對廣大獨立音樂樂迷,包括筆者而言都是年度大事。在暫休那四年間, 主音Jonsi並沒有令樂迷們呆等,先後發表過他的Solo作品《Go》(2010),亦與男伴Alex製作了一張以純氣氛音樂為主的《Riceboy Sleeps》(2009),甚至涉獵電影音樂創作的《We Bought a Zoo》(2011),都盡顯了他的無窮創作力,而且不得不提那張質素極高,甚至電影感強烈的現場錄像:《Inni》(2011),都嘗試為他們樂迷們止癮,但當然這一切始終不及樂隊重整旗鼓,以原創音樂作品帶來的驚喜同期待。



期待,後搖迷當然期待Sigur Ros再次用優美的音樂震撼他們,而且對這隊冰島天團我們的要求難免會很高,幸好這次他們終於重拾佳態,新作《Valtari》實在令筆者喜出望外,一邊聽,一邊暗喜道:「我們心目中的Sigur Ros終於回來了。」 說他們「回來了」是因為他們上一張大碟《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帶樂迷走了一條很陌生的路,那張大碟一反他們以冰島唯美見稱的風格,改以熱情奔放的音樂嘗試與樂迷拉近距離,是他們音樂生涯以來最好動易聽的一張,但死忠的樂迷們仍不免為他們的創作方向擔心,擔心他們的原有風格一去不返。幸好,終於在今年,樂隊新作《Valtari》再次展現他們最擅長的冰島樂風。




開首一曲 ”Ég Anda”已經輕易抓住筆者的耳朵,由簡約的和聲引入,慢慢以Sigur ros式慣常的編曲推進,音樂漸見層次,亦漸見開揚,此曲不其然令筆者想起其前作” Glósóli”,同樣有種冰冷但漸進恢宏的音樂格局。”Ekki Múkk”以人聲為主軸,沉靜的琴聲與時而高吭的弦音相輔相承,那種忽沉忽揚的編曲手法,突顯了冰島式後搖的唯美感覺。光是此兩曲已經予筆者喜出望外之感,但想不到好戲還在後頭。

大碟以”Varúð” 掀起了高潮,如天使般的Choir表現無疑是此曲最精彩的地方,同時此碟罕見的激昂鼓點亦進一步把歌曲的恢宏氣勢推高,那種如天堂般的音樂美感,這個世界可能真的只有Sigur Ros才能掌握得如此精準,如此亳不保留。



高潮過後,來到大碟的後半部,歌曲變得沉靜,但沉靜不代表悶,例如筆者偏好的”Dauðalogn”就是平靜之餘,有相當不錯的旋律感,弦音把迷曚的電子氣氛進一步拉空,配合了主音的唱詠,音符間滲出了一種揮之不去的愁緒,聽得筆者為之動容。



最後三曲” Varðeldur”, “Valtari”, “Fjögur Píanó”都是很氣氛化的純音樂,但三首歌在細聽之下,都各有其特色之處。” Varðeldur”是《Inni》裡收錄的 ”Lúppulagið” 改編而成,氣氛沉靜自省,當中的電音與琴音已經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表現了Sigur Ros最靜同時亦是最美的一面。點題之作“Valtari”則有一種很深潛的感覺,迷濛零碎的環境聲,把本是分明的琴音都蓋過,喧賓奪主的效果下,帶出了一種全碟獨有的音樂氣氛,彷如把聽者引領到一個幽暗而耐人尋味的空間。大碟最後一曲” Fjögur Píanó” 意即 Four Piano, 是由Sigur Ros四個成員各自譜上一段琴音,然後把它們結合而成,以寧靜舒泰的琴音為大碟作結, 餘音嬝嬝,而MV則找來年輕影星Shia LaBeouf助陣,影像風格前衛大膽,與靜態的音樂形成鮮明對比。

喜見Sigur Ros重拾他們賴以成功的冰島後搖風格,但轉變是明顯的,音樂亦比以前來得更精雕細琢,同時加入了不少氣氛元素,加強了那種空靈出塵的感覺。”Valtari”的封面是主音Jonsi妹妹的畫作,視覺上一邊欣賞著這個充滿朦朧美的作品,一邊用耳朵感受其延伸出來的絕美音樂。


[評分: 9/10]

刊於 Mugazine 摩格聲 香港網上音樂雜誌 Vol.28

連結:
Sigur Ros: Official Site

.

29.5.12

嘈音結他祖師朝聖之夜: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Live in HK



演唱會開始前的一整天, 我腦海中不斷盤旋著他們的名作"Just like Honey"和"Happy When It's Rain"的旋律, 心情既興奮又期待, 畢竟如此級數的noise-pop 樂隊重組並且到港對新舊樂迷來說都是一件難得的事. 而現在重看2006年筆者所寫的搖滾演義當中一篇有關The Jesus And Mary Chain(下稱JAMC)的拙作時, 而現在竟然有機會親眼看到他們的演出, 整件事令筆者感到不可思議.


JAMC對另類搖滾的影響力有幾大那篇舊作已經提及, 在此不贅, 但簡單來說, 他們在音樂上, 形象上, 甚至台風上都奠定了Noise-pop/Shoegazing這種另類搖滾的重要分支. JAMC的號召力果然不凡, 演出開始前不久, 會場門外已經人頭擁擁, 當中不少是成熟的中年人士, 有些看來樣子老成持重, 但大家都有講有笑, 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又難怪, 畢竟他們才是正式受到那些年JAMC的搖滾洗禮, 對於我們這些追聽返經典的80後青年, 兩種意義當然不同.


本地樂隊The Yours作為暖場嘉賓, 都算表現稱職, 成員統一穿著彩花裇衫西褲, 打扮講究, 玩的是帶有美式noise-rock風格, 有點像樂隊Yuck的那種, 但比Yuck多點英式Post-punk樂風, 對於第一次看他們演出的筆者來說也算是有驚喜, 印象良好. 暖場嘉賓完成演出後, 等了差不多半個小時, 主隊JAMC才在人群的叫喊中出場, 感覺很大牌的性格. 當然演出沒有發生他們早年近乎暴動的瘋狂事情, 但暴烈的嘈音結他演奏令到觀眾情緒沸騰, 氣氛熾熱, 而在場的所有保安人員幾乎全是體格魁梧的黑人, 相信是為了"更有效"地應付一些一旦失控的人群吧(?), 而他們亦在演唱會途中亦抓獲了一兩個企圖衝台的觀眾. 舞台背景用金屬架簡單地排出一個十字架形狀, 隨著他們的演出閃著不同的燈光效果, JAMC的隊名本身是來自一個宗教忌諱, 諷刺地在舞台上放十字架, 除了盡顯霸氣, 亦延續了他們一貫的反叛態度 (同時加強了這次演唱會的朝"聖"意味?).



[Picture source:is.asia-city.com]


[Picture source:Music Survaillance]
前排不少過度活躍的觀眾又跳又撞, 表現忘我, 這一切情境令筆者體會到:廿多年後雖然他們老了, 活力減退了不少, 但音樂依然令我們感到興奮刺激, 這就難怪廿多年前年少氣盛,全力開動時的JAMC有令人群暴動的能力. 大哥William Reid(上圖左)雖然身型發福了不少, 一手爆烈刺耳的結他嘈音依然"好狠勁", 沒有絲毫走樣, 結他裡運用了大量guitar feedback和distortion, 加上巨大音量, 令筆者感覺彷如被厚厚的音牆所包圍, 當William在歌曲solo片段中起勁地刷弦, 傾瀉出瘋狂的結他嘈音時, 在場觀眾隨即反射性地尖叫起來. 雖然音響不是很高質素, 但音牆當中的層次和變化依然明顯, 而且這個圓拱型的中型室內表演場, 嘈音結他在有限空間裡迴盪, 效果比之室外應該會好點.

當然JAMC的歌曲不是一味兒的結他狂炸, 他們另一賴以成功的元素:流行溫婉的調子仍然不少, 經過上半部份大搖大滾的歌曲刺激過後, 中段"Some Candy Talking"和"Happy When It Rains", 流暢易聽, 都令觀眾不自覺地投入唱和.


[Picture source:Music Survaillance]
主音Jim Reid (上圖右)樣子看來越老越型, 看不出已經5字頭的年紀, 他全場都唱得很賣勁, 不時舞動咪桿, 好不投入, 但似乎礙於場地音響質素所限, 人聲部份似乎不是很細緻. 他們兩兄弟的演出時的默契本來無容置疑, 但一段小插曲卻發生在"Halfway to Crazy", 一開始William伴著主音Jim奏了一段結他, Jim隨即唱了一段, 但之後Jim突然叫停, 而且是反覆這樣叫停了兩次, 搖著頭跟William說話, 筆者聽不清楚他們說話, 但個人估計是Jim開始唱的時候發覺結他的Key夾不到他的唱聲, 是以要William糾正一下, 而最後自己則調整了一下聲線繼續唱. (其實就算William結他真的彈錯了, 觀眾們也不太可能察覺得到), 但也有說法是根本Jim是疏於排練而至失手入錯Key, 而不是William的問題. (如果有讀者在場的話不妨也分享自己對事件的看法).

我明, 我明, 當晚為JAMC的樂手的確是大有來頭, 包括前Lush(90年代經典Shoegazing樂隊)成員Phil King, 也有筆者喜歡的Power-pop樂隊Fountain of Wayne裡的鼓手Brian Young獻技, 但筆者的視線的注意力幾乎未離開過JAMC裡的兩兄弟Jim與William, 始終他們才是"最核心的JAMC核心成員".(:P)


[Picture source:Music Survaillance]
對香港樂迷來說, 全場最大的亮點之一莫過於My Little Airport的女主音Nicole(上圖左)被獲邀為"Just like Honey"獻聲, 她在台上戰戰兢兢, 溫柔地唱了當中的和聲部份, 有點可惜是原本場內人聲部份已經不是太突出, Nicole柔弱的聲線更加輕易被蓋過, 但無論如何, 這亦是是次演唱會一個幾甜蜜的時刻.

來到Encore前的最後一曲"Reverenge", 那種震撼程度是非筆墨所能形容, Jim故然唱出了箇中的頹靡粗獷的感覺, William亦完全表現了一手精彩的嘈音結他技藝, 那股懾人的張力, 澎湃的能量, 瘋狂的結他狂飆, 相比之下, CD原曲只能用"溫柔"來形容.

JAMC實際表演的時間其實只是大約一小時十五分鐘左右, 的確有點意猶未盡, 但總算很多喜歡的曲目都表演過(如果包括"April Skies", "Darklands", 相信會更滿足), 而且全程少有冷場, 很多時間都"HIGH"爆, 況且以JAMC以往作風, 較短的表演時間也是筆者可以預計得到, 至於簽名會嘛, 以他們的特立獨行的個性, 沒有簽名會是常識吧. 當晚真的見識了這隊經典Noise-pop樂隊的風采, 筆者覺得觀看JAMC不獨是完成甚麼歷史任務之類那種可以瞬間抽離的情感, 而是令筆者重新理解他們, 亦從當中發覺自己原來比想像中更喜歡他們. 離開後, 帶走的除了深刻的回憶外, 還有維持了整整一天的耳鳴感覺.
某程度上, 他們真的瘋狂得很.


Setlist:
Snake Driver
Head On
Far Gone and out
Between Planets
Blues from a Gun
Teenage Lust
Side Walking
Cracking Up
All Things Must Pass
Some Candy Talking
Happy When It Rains
Halfway to Crazy
Just like Honey
Reverenge
Encore:
Hardest Walk
Taste of Cindy
Never Understand
.

20.2.12

摩登小孩唱遊世界: Modern Children



看著好友的樂隊由最初夾Band時不斷探索他們音樂路向, 到現在終於有自己的大碟, 自己的歌, 自己的MV, 自己的現場演出, 心裡不禁替他們感到欣喜, 這一切好像「十月懷胎」一樣, 真的得來不易. 說的是本地獨立樂隊Modern Children, 他們首張大碟的出現, 對筆者來說簡直望穿秋水, 但慢功果然出細貨, 他們幾首主打歌曲不但在不少電台音樂榜單得到不錯成績, 而大碟也廣受本地樂評和樂迷讚譽.

樂隊結合Instrumental-rock的唯美氣氛和Indie-pop的童趣和清爽氣息, 兩種看來迥異的風格, 經他們的演釋後變得很具親和力, 有意境之餘亦有繽紛愉悅的一面, 而且每首歌都有其不同情緒, 有馳有張, 時而溫婉, 時而大氣, 整體表現得收放自如, 重鋪排之餘, 又不失旋律性.






開首”First Song”以氣勢磅礡的純音樂鋪墊, 引領樂迷走進他們的音樂世界, 她很有一種披星戴月, 揚帆遠征的意境, 感覺醒神奪耳. 再來主打歌“Mongolia Song”取材自蒙古傳統民謠, 以蒙古語加英語唱詠, 予樂迷古樸卻又富現代感的搖滾體驗, 在悠揚搶耳的小提琴帶動下, 音樂保持由第一首歌帶來的氣勢, 只是音樂聽來更飽滿流暢, 很有一種在大草原馳騁感覺, 邊走邊唱, 樂而忘返.



“Tree of Life” 藉著豐富而具歐陸質感的樂器演奏, 把樂迷帶到森林裡, 感受裡面部落式歡愉的氣氛, 是首非常有趣的Indie-pop小品. 筆者最喜歡的”Star Train”是一首極之感人的鋼琴rock-ballad, 裡面二胡的演奏除了加添歌曲的東方元素外, 更進一步提高了歌曲的催淚效果, 聽得筆者為之動容, 音樂予人一種對遠去事物依依不捨的感覺, 但旅程還是要繼續, 就讓過去美好回憶留在記憶的角落裡.

“Spirit bird”一開始那像是New Order式的結他, 充滿80年代感覺, 在流暢的曲調下, 蘊含著強烈的Post-punk和New Wave氣息, 在筆者看來是風格很突出的一曲. 由木結他作引子的“Home”是首清新的歐陸民謠小品, 歐陸感覺是來自手風琴的演奏, 而清脆的Rainbow Bell音色令歌曲更添一份童趣, 整體音樂表現的那種窩心感覺就如遊子遠行歸家的輕鬆心情.

“Time to go”表現了Indie-pop最精緻的旋律感, 所有樂器(尤其電結他演奏)配合得緊密連綿, 編曲上一收一放都很流暢成熟, 感覺很耐聽的一首. “Reprise” 重新演釋了“Mongolia Song”, 但比前曲多了一份原音感覺, 手鼓加上不疾不徐的小提琴, 縱使曲子短小, 但一切聽來更加樸素自然.

“Somewhere Else”明顯加大了搖滾力度, 以電結他為主導下的編曲有種Indie-rock無拘無束的風格, 而 歌者投入的演釋更成功帶領著歌曲情緒起伏. 最後一曲“Italy song”, 長達8分多鐘, 以緩緩的曲調開始, 但隨著歌曲推進, 音樂變得越來越意境化, Post-rock曲式也越來越分明, 歌曲表現的情緒也漸漸推至高潮, 最後一切歸於平靜, 這趟音樂旅程也隨之完結.

大碟有繽紛的一面, 也有不少動人溫婉的時刻, 既有親民易聽的Indie-pop/Alternative pop-rock風格, 同時亦兼顧了Post-rock編曲的複雜性, 這種只有在外國音樂才找到的氣質, 想不到香港樂隊也能玩得有形有神. 筆者很高興看到香港獨立音樂圈有這麼一股新鮮的聲音, 尤其當你看過他們嘉年華式演出, 會更加感受到他們對音樂的熱誠, 而最重要是他們玩得開心之餘, 我們也聽得高興. 他們的首張大碟除了實體CD外, 更有iPhone App和Andorid App, 而且還是免費下載, 令樂迷有個更方便貼心的途徑欣賞他們的音樂, 貫徹他們親民的態度.


[評分: 8/10]

延伸聆聽: Modern Children: Official Site

.

16.1.12

My top 10 albums of 2011

10.Metronomy - The English Riviera

Genre: Indie-Electronica/Dance

改變了陣容的Metronomy連歌曲風格也變得輕鬆內歛, 由一開頭作為Intro的一曲"The English Riviera"裡的海浪聲, 也可大約猜到大碟的音樂氣氛大概也會如此閒適. 新加入的女鼓手在"Everything goes my way"裡與主音一同獻唱, 簡單跳脫的節奏伴隨下, 歌曲很有Twee-pop獨有的清爽氣息. "The Look"看似曲調平緩推進, 但圍繞著groovy的鍵琴節奏, 每種樂器都配合得很完美, 是屬於穩打穩紥之作. 相比之下"She Wants"就比較跳躍, 在一手突出而富玩味的bassline穿針引線下, 歌曲表現了以往Metronomy荒誕不經的特質. 不用說, "The Bay"無疑是全碟最突出的一首, 鍵琴和Bassline的演奏互相輝映, 此曲給我有種揚帆出海的瀟酒感覺, 而副歌更有種80年代的Glam味, 感覺新鮮. "Corinne"又是一首觸動筆者跳躍神經的佳作, 而黑人Bass結他手和女鼓手也有獻聲, 更令歌曲生色不少. 近尾段"Some Written"是一首非常Jazzy的輕鬆小品, 也是筆者聽過他們最laid-back的一曲. 整體而言, 雖然明顯沖淡了之前瘋狂的音樂因子, 但曲風改變後的Metronomy顯得更為親民, 相信不少女樂迷亦會受落.

Everything Goes my Way (MV)




09.The Weeknd - Thursday

Genre: R&B

這張作品多少改變了筆者對R&B的理解. 加拿大音樂人Abel Tesfaye化名The Weeknd, 在上年推出了三張Mixtape碟, 創作力可謂相當驚人, 筆者選的這張是他第二張大碟. 音樂上, 他在傳統的R&B上添加了豐富的電子元素, 令歌曲節奏更多變, 編曲更起伏. 點題作"Thursday"在低迴的Dubstep為主導下, 主唱演釋的流行R&B味道依然動人非常. 編曲最精采可算是"The Zone"一曲, hip-hop節奏沉實分明, 隱約滲透出一股耐人尋味的電子氣氛, 編曲忽明忽暗, 一時明亮一時低迴, 而人聲彷佛也變成了編曲元素之一, 後段引入Drake的rap片段更是神來之筆. 這張大碟每首歌的節奏都不同, 而筆者偏好的"The Bird Pt.1"就有醒神的軍鼓式節奏, 歌曲亦見流暢圓滑, 緊湊非常. "The Bird Pt.2"基本上是Pt.1的慢版, 放慢了的節奏帶動旋律, 加上背後的幽深的取樣音樂和人聲, 都為歌曲營造了動人的氣氛, 同時不失其獨有的流行味道. 最後一曲"Heaven O Las Vegas"則來個雷鬼(Reggae)節奏, 聽來很groovy. "Thursday"大碟裡每首歌都獨特鮮明, 雖然強調了電子和搖滾元素, 但仍搶不了他流行R&B的風格.

The Bird Part.1




08.Arctic Monkeys - Suck It and See

Genre: British-rock

相信有不少人對Arctic Monkeys這隊英國一線獨立樂隊的印象不外乎Hyped(傳媒吹捧)或Punk, 來到他們第四張大碟"Suck It and See", 這班北極馬騮似乎想以音樂上的改變為他們一洗那些定型的詞語. 在推出這張大碟之後, Arctic Monkeys高調進軍美國巿場, 想一試當地音樂巿場對英國搖滾的接受程度, 連主音Alex Turner造型上亦改以一款貓王時代的油脂髮型示人. 當然不知是否一早有此計劃, 大碟音樂上亦滲有不少美式硬橋硬馬的Hard-rock風格, 明顯減褪之前急激Punk樂元素, 最好的例子如一曲"Brick by Brick", 其粗線條的電結他聲, 配以豪爽的Vocal, 都令歌曲的增添粗獷感覺. 當然不得不提他們的第一主打"Don't Sit Down 'cause I've moved your Chair", 沉實而重型的搖滾力度, 加上偏向復古的迷幻風格, 令歌曲有種很濃烈的70年代Hard-rock味道, 至於歌曲"Library Pictures"和"All my Own Stunts"則展示他們慣常的急速暴烈的鼓點, 是他們最手到拿來的Punky風格, 紥實得來難以挑剔. 上半段有不少很Rock的時刻, 也有質素不俗的中慢版歌曲如開首的"She's Thunderstorms"和"Black Treacle".
上半張大搖大滾之後, 下半張大碟來個180度轉變, 變得很Singer-songwriter風格. "Reckless Serenade"是中間樂風過渡一曲, 筆者最愛的"Piledriver Waltz"和"Love is a Laserquest"都是很溫婉動人的rock ballad, 點題作"Suck it and see"道出了一個殘酷的愛情故事, 這種故事式, 及側重描寫的作詞手法, 反映Alex Turner在詞作上漸見成熟, 也看到他在慢歌的演繹上也有其韻味. 總括來說, 大碟歌曲不論快中慢版樂風, 質素平均地上乘, 所以筆者覺得他們這次轉變很討好.

Don't Sit Down 'Cause I've Moved Your Chair (MV)



07.James Blake - James Blake

Genre: Electronica/Dubstep

有人會因為James Blake的歌曲充滿實驗性而卻步, 但卻會有人如筆者一樣被其音樂呈現的迷人氣質所吸引. James Blake時而像騒靈詩人般深情吟唱, 時而如頑童般玩弄著電子聲效和編曲, 音樂上兩種性格亦取得了精準的平衡, 其獨特風格很快令他被樂迷記住. 詳細評論請參閱前文, 在此不贅.

The Wilhelm Scream (MV)



06.The Rapture - In the Grace of Your Love

Genre: Indie-Electronica/Dance
很高興這支Post-punk/dance-punk樂隊的新作終於重拾水準, 因為他們2006年那張加盟主流廠牌Universal的"Pieces of the People We Love"實在令人失望, "In the Grace of Your Love"是他們重回他們的伯樂廠牌: DFA後的作品, 整體質素之高令筆者喜出望外. 製作這張大碟之前原來主音經歷了生離死別, 包括他母親的離逝, 舊隊友的離隊, 這些打擊曾一度令主音萌生解散樂隊的念頭, 但在隊友的勸說下, 變成三人陣容的The Rapture最後都能完成了"In the Grace of Your Love", 這一切實在得來不易.
說回音樂, 既然加盟獨立廠牌, 當然一洗之前主流的俗氣, 而且有別於其之前拿手的Post-punk格局, 重新定義屬於他們的dance-punk風格, 變得更為內省, 跳躍之中帶點沉實. 開首一曲"Sail Away"有他們少有的開揚鋪排, 感覺突然間很M83風格, 令人感到驚喜. 之後"Miss You"以紥實的dance beat, 配以醒神流暢的synth-piano, 亦步亦趨, 像提醒樂迷他們己經重拾佳態而來. "Come Back to Me"以極重bass節拍為骨幹, 其直接了當的dance節奏, 輕易征服了筆者. 點題作"In the Grace of Your Love"有很肥厚搶耳的bassline, 加上神采飛揚的真鼓演出, 令整首歌有機性提高了不少, 主音的唱詠更推高了歌曲的情緒, 是全碟一個高潮. 驚喜陸續有來, "Never Die Again"在Funky的節奏帶動下, 不但層次豐富, 而且歌曲極為爽快跳躍, 滿載Party music應有的動能. 至於年度神作"How Deep is your love?"給筆者的驚喜實在難以形容, 除了充滿underground-dance味道外, 他們以一種很跳的方式來反問這條嚴肅的感情問題, 本身己經是一件很有型的事. 結尾"It takes time to Be a Man", 感覺Laid-back之餘帶有濃厚Gospel味道. 是一首非常稱職的碟尾曲. 對筆者來說The Rapture這張作品簡直是一洗頹風, 聽得起勁之餘, 音樂亦滿佈正能量, 提醒樂迷反思自己, 並珍惜身邊人.

In the Grace of your Love



05.Lykke Li - Wounded Rhymes

Genre: Indie-pop/Female Singer/song-writer

一張成功大碟, 應該能用音樂去突顯樂手的氣質. "Wounded Rhymes"把Lykke Li塑造成一個陰柔, 但充滿神秘感的女人, 有別於上一張爽朗直率的少女. 歌曲首首皆精固然不在話下, 而且在監制Björn Yttling(樂隊Peter, Bjorn and John成員)的打造下, 醒神的部落式鼓擊附拾皆是, 令歌曲充滿神秘感, 最好的例子當然要數到第一主打"Get Some", Lykke Li在裡面彷彿變成了女祭師一樣, 盡顯其黑暗而狂放的一面. "Love Out of Rust"是筆者其中一首最愛, 很喜歡當中甜美而夢幻的氣氛, 彷如在廣闊的原野上一男一女漫舞一樣, 情境好不浪漫. "Sadness is a Blessing"是筆者2011年十大歌曲, 簡單直接的編曲下, Lykke Li唱出了一個女人在感情失意中所面對的愁緒和苦澀. "I know Places"以極為清簡的木結他作伴奏, Folk味濃厚, 但出奇不意地尾段來一段有如Post-rock曲式的電結他彈奏, 把歌曲帶到一個更深邃的境界, 效果畫龍點晴. 好一個精采的轉折位. "Jerome"全程有磅礡的鼓擊襯底, 令歌曲順耳之餘, 更添一股緩緩的氣勢. 在整體氣氛一致下, 全碟幾乎每首歌都能表現到不同情緒, 每首皆能獨當一面, 如此創作質素, 著實難得.

Love Out Of Lust



04.Girls - Father, Son, Holy Ghost

Genre: Indie-rock

Girls第二張大碟的歌路成熟得像Women一般, 有別於他們上一張以90年代shoegaze-pop樂風為主, 這次他們的音樂帶有不少70年代氣息, 你說他們小朋友扮大人, 但演釋手法卻是出奇地圓滑順耳, 有形亦有神, 轉換了不同年代的風格, 但曲調依然細膩動人. 開首緊湊連綿的"Honey Bunny"已經先聲奪人, 而且歌曲亦帶有他們一貫的青春氣息. 搖滾力度最猛的"Die", 那一手狂放結他, 輕易把聽眾帶到70年代的hard-rock最輝煌時代. 激烈過後, "Saying I Love You"是首輕快的小情歌, 感覺非常窩心. 一聽"My Ma"的鍵琴intro, 又會再次感受到其70年代氣息, 充滿復古味的結他部份更是極之誘人. 當然不得不提"Vomit", 此曲乃是全碟亮點, 編曲猶如坐過山車一樣, 忽明忽暗的演釋手法令人感到驚喜, 此外鍵琴的伴奏, 加上gospel式伴唱, 都是70年代到不得了的元素. 慢版歌"Just a song", 有一段很出色的木結他Intro, 然後主音作深情演唱, 中段更引入輕柔的弦樂伴奏, 令歌曲更添優雅. 最後三首歌"Forgiveness", "Love like a river"和"Jamie Marie", 都是極盡深情的rock小品, 三首水準真是難分軒輊地出色, 歌曲除了適度地添加不少70年代音樂元素外, 其青春苦澀的味道更聽得人心頭盪漾.

Vomit



03.M83 - Hurry Up, We Are Dreaming

Genre: Electronica/Dance

法國電子樂團M83上年交出一張極具野心之作, 大碟"Hurry Up, We Are Dreaming"以夢境為主題, 雙CD裡糅合了Ambient, Synth-pop, Shoegaze, Instrumental-rock等等樂風, 而且在流行與氣氛之間鋪排和取捨都相當出色, 豐富多采, 令人耳不暇給. 詳細評論請參閱前文, 在此不贅.

Midnight City (MV)



02.Smith Westerns - Dye It Blonde

Genre: Indie-rock

年輕從來都是一種本錢, 三個年約二十歲的小伙子組成了Smith Westerns在他們第二張大碟"Dye It Blonde"裡展現了他們創作鋒芒, 為他們帶來極佳的評價. 大碟歌曲Glam味特濃, 音樂層次豐富而響亮, 最吸引的還是那種擋不住的青春狂放. 調子輕快的第一主打"Weekend", 很喜歡當中的復古電結他聲, 令歌曲帶有70年代搖滾質感. 樂隊並沒有常規鍵琴手, 但在歌曲加入爽朗的琴聲無疑令音樂更醒神, 說的是"Imagine Pt.3", 但層次豐富的結他聲仍然是主角. 筆者最喜歡的"All Die Young", 明亮的音樂, 但內容"灰爆", 兩者形成了強烈對比, Intro的結他彈奏迷人到極, 但中後段卻以和音和琴聲取代結他催谷了音樂的氣勢, 令歌曲更有sing-along的潛力. 而"Only One"是一首迷人的搖滾小情歌, 當中的電結他旋律和音色變化令人嘆為觀止, 是筆者的第二最愛. 不到三分鐘的"Dance Away"是全碟感覺最punk, 最英式indie風格的歌曲, 單刀直入的音樂作風流露了年輕搖滾樂手的反叛特質. 全碟首首皆精, 每首歌均能令筆者印象深刻, 不知為何, 這碟令筆者想起The Beatles第一張大碟"Please Please Me", 兩者音樂風格雖然不盡相同, 但他們音樂表現的愛情至上, 直率而反叛的特質, 似乎又異曲同工, 聽得筆者感覺更青春.

Weekend (Acoustic)



01.Bon Iver - Bon Iver

Genre: Folk-rock

聽著Justin Veron(Bon Iver主腦)的音樂感覺像在音樂上找到另一個自己一樣. Bon Iver上一張大碟沒有令我留下太深印象, 直至上年這張同名專輯, 才讓我感到驚喜. 冷冷的氣氛滲出了點點文藝氣息, 但整體氣氛的凝聚力出奇地高, 不但營造了一種闊而深的意境, 對於氣氛控的筆者來說, 這無疑是必殺一招, 而且豐富的樂器都為為孤清的氣氛帶來精采的起伏, 只要聽者投放足夠的感情, "Bon Iver"可以把你融化, 融化於他們的音符之間. 詳細評論請參閱前文, 在此不贅.

Calgary (Live)





Honorable Mention:
[Genre:Post-Rock]
Blueneck - Repetitions
Russian Circles - Empros

[Genre:Singer/Songwriters]
PJ Harvery - Let England Shake
Russian Red - Fuerteventura

[Genre:Indie-rock]
Beirut - The Rip Tide

[Genre:Electronica/Dance]
Friendly Fire - Pala

[Genre:Indie-pop]
Acid House Kings - Music Sounds Better with You


.

3.1.12

My top 10 songs of 2011

10.PJ Harvey - The Words That Maketh Murder
[from album "Let England Shake"]

Genre: Female Singer-songwriter

PJ Harvey 2011年這張大碟, 為她帶來一面倒的絕佳好評, 整張作品主要以反戰為題材, 而筆者所選的這首, 歌詞的筆觸尤其尖銳, 除了描述了戰爭裡血肉橫飛的悲慘場面, 還訴說了士兵渴望歸家的心情, 音樂方面亦予人一種步步進逼之感, 最後不斷唱著"What if i take my problem to the United Nations?", 也是極盡諷刺之能事, 風格之強烈, 令人一聽難忘.

[-Click to Listen-]


09.林宥嘉 - 晚安
[from album "美妙生活"]

Genre: Taiwan-pop

沉靜而安詳的一曲, 這首歌上年陪伴過筆者多少寂寞的晚上呢? 數不清了. 只知道由這首歌開始, 林宥嘉成為筆者少數欣賞的非唱作類型歌手.

[-Click to Listen-]


08.Arctic Monkeys - Piledriver Waltz
[from album "Suck It and See"]

Genre: British-rock

看完獨立電影"Submarine"之後, 深深被這首歌吸引, 而作為插曲的這歌曲, 也與電影的氣質相襯到不得了, Arctic Monkeys由原本Punk樂風, 變成有點Singer-songwriter風格的孤芳自賞, 這是他們大碟下半部歌曲所給我的印象, 難道主音Alex Turner(上圖中)有意作Solo發展?

[-Click to Listen-]


07.Explosions in the Sky - Postcard From 1952
[from album "Take Care, Take Care, Take Care"]

Genre: Instrumental-rock/Post-rock

Post-rock樂團Explosions in the Sky雖然上年交出一張不太突出的大碟(->前文<-), 但這首歌卻無疑重拾了他們昔日最情感最豐富的時刻, 在Post-rock失收的2011年裡, 幸好還有此曲.

[-Click to Listen-]


06.Metronomy - The Bay
[from album "The English Riviera"]

Genre: Indie-Electronica/Dance

陣容改變的了的Metronomy, 音樂上沒有以前的狂放, 變成一種內歛閒適的indie-dance風格, 但感覺依然滑稽, 有趣, 而且好跳.

[-Click to Listen-]


05.Lykke Li - Sadness is Blessing
[from album "Wounded Rhymes"]

Genre: Indie-pop/Female Singer/song-writer

選擇困難症發作, 因為Lykke Li交出了一張首首歌都很出色的作品, 好不容易選了這首"Sadness is Blessing", 因為此曲筆者覺得除了易聽外, 亦最能表現了Lykki Li最陰柔異色的少女情懷.

[-Click to Listen-]


04.James Blake - Limit To Your Love
[from album "James Blake"]

Genre: Electronica/Post-Dubstep

電音新人James Blake用他獨特風格重塑了Feist這首名作, 迷離的氣氛, 加上重型Dubstep節拍, 這種新鮮的聽覺體驗, 令筆者回味再三. (->前文<-)

[-Click to Listen-]


03.The Rapture - How Deep Is Your Love
[from album "In the Grace of Your Love "]

Genre: Electronica/Dance

有些歌曲總會令人不想她播完, 對筆者來說, The Rapture這首dance-punk作品就有如此魔力, 除了有跳脫醒神的琴音和節拍外, 還滲出underground-dance音樂味道.

[-Click to Listen-]


02.Smith Westerns - All Die Young
[from album "Dye It Blonde"]

Genre: Indie-rock

令筆者為之驚嘆的年輕新樂團, 在濃厚的Glam-rock風格之中, 他們的搖滾樂音散發出擋不住的青春氣息, 而且歌曲打造得激昂且響亮, 還有Sing-along的合唱段落, 整體極為爽快流暢.

[-Click to Listen-]


01.Bon Iver - Holocene
[from album "Bon Iver"]

Genre: Folk-rock

除了美妙而淡然的旋律外, 歌曲的氣氛和意境都予筆者很闊很深的想像空間, 好像一幅被予以適當留白的絕美水墨畫一樣, 聽過以後, 深深被她吸引著, 冠軍歌的位置不作他選.(->前文<-)

[-Click to Listen-]




Coming next: My top 10 albums of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