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下起一陣細密的過雲雨,我趕緊把相機收進隨身的斜揹袋裡,撇下忘著選購手信的同事們,怱怱地跑到就近一間細小的廟裡避雨。只見橫匾題著“哪吒廟”,從那裡可以遠遠看到大三巴牌坊那碩大的背面。小品式的傳統廟宇建築,簡單雅緻的裝飾,”哪吒廟”像是低調地避開與墩厚的大三巴牌坊競爭一樣,孤芳自賞。我心頭一動,拍下了這幅相片,中西文化精粹如此緊密地在這裡出現,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建築藝術似乎早已代替著歷史,訴說著澳門久遠的人和事。
常說香港是一個中西合壁的城市,本地的文化古蹟的數量和價值自不比澳門遜色,但對於維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就明顯不及澳門,甚至為人詬病。先不說政府是否有心保護這些文物,但作為香港人似乎只有眼巴巴的看著一些別具價值的舊事物,被大財團、商家「拆得就拆」。按目前法例,建築物即使列為受保護古蹟文物,只要不是一級文物,則就算要清拆、重建,政府也無可奈何。甘棠第就是一個好例子。當初業主要拆卸甘棠第,惹來無數反對聲音。政府最後決定以五千三百萬元購入,又將耗資九千一百萬元修葺及改裝成為孫中山博物館,甘棠第才幸免於難。
但香港政府又有多少錢可以保護其餘被「虎視眈眈」古蹟文物 ?
藝術應該是生活的一部份,真正的建築藝術應該是滲透在你我周遭。澳門城區不但是核心的中西建築群保護得很好,而且就算你走到喧鬧的街上,那充滿懷舊歐陸風格的建築物依然隨處可見,無論地上的磚瓦、街燈、欄杆都彷彿在互相呼應,一樣的充滿懷舊情懷。
在澳門的街上,偶然看到一棟被清拆剩至一面的懷舊歐陸建築物,孤伶伶的。「他們絕對不會連這一面都拆下,因為政府有法例保護這些文物。」同行的某同事指著說。再想起我們政府對保護文物那種畏首畏尾的態度,我不敢汗顏。
此行令我對傳統建築藝術(尤其對西方建築)有更濃厚的興趣,每個建築物,除了作為歷史的傳聲筒,其中的一磚一瓦都有其象徵意義,並包含著古人的智慧。去旅遊,在低頭選購手信之餘,不妨抬頭用眼去感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