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06

好 瑞典 啊 ~: 從「哥徳堡號」到瑞典音樂歷程


尖沙咀的碼頭乍現一艘宏偉的仿古木船,與身邊的天星小輪相映成趣。那艘瑞典來的「哥徳堡號」是仿照18世紀出現過的原形而製造,難得短暫停留香港供市民參觀。

處於Scandinavian半島兼北歐三國中的瑞典,總給人地靈人傑的感覺,連音樂也大多給人如沐春風的清新感覺,除了是近年indie-pop的出口國,她的音樂風格原來亦很多元化。 瑞典音樂雖然大多不是在主流市場中,但他們每次「浮上面」的時候,總能緊緊抓著樂迷的耳朵。

年代遠的有經典長青樂隊ABBA(左圖),老一輩的樂迷的最愛之一,首首耳熟能詳的Pop-songs,平易近人,完全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精選合輯年年有,而且年年好賣,堪稱歷來最成功的瑞典樂隊。

近一點的有90年代冒起的The Cardigans,甜美的女聲,輕盈活潑,帶點漫不經心的Bossa Nova式另類搖滾,使他們迅速吸引了不少樂迷,尤其那首取自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 - 後現代激情篇"的"Lovefool",更加是皆知巷聞,連我那些不怎麼聽英文歌的友儕也能哼唱幾段。在他們的發展路上,Cardigans不斷改變歌曲風格,試圖與"Lovefool"拉遠距離,直到最近的大碟"Super Extra Gravity"(右圖),Nina Persson 變得更有女人味,歌曲亦表現了成熟的一面,搖滾力度加重了,曲式更趨多變複雜,有別於以往柔柔的Dream-pop樂曲,但此碟換來的是強差人意的銷路,不久便已成為了唱片鋪減價促銷中的一員,誠然我未聽真過新碟,難以作出詳盡評價,而且我仍然覺得他們上一隻 "Long Time Before Daylight"是他們最好的作品。


Edson,不,應該說是其樂隊主腦Pelle Carlberg,是近年我最鍾愛的瑞典唱作人之一。離開著名indie-pop樂隊Edson,獨立發展後的Pelle Carlberg帶來了上年年尾一張令我神往的大碟"EVERYTHING. NOW! "(左圖),一隻動聽異常的Twee-Pop/Perfect-Pop作品,無懈可擊的優美的旋律,令人心動的Bitter-Sweet演繹,流露了強烈的個人情感,就好像一個向你傾訴心聲的好友,但卻又如此動聽無瑕。

"Oh no! It's Happening again" 試聽:



清新過後, 06 年中期,乍現了一隊風格怪異的瑞典電子組合。The Knife這隊兄妹組合由Olof Dreijer 和 Karin Dreijer Andersson所組成,06年新碟 "Silent Shout" ,風格極為詭異,低沉暗黑的背景節拍,搶耳刺激的鍵琴電音,結合邪氣的變聲效果,整體氣氛陰森,令人不其然迷失當中,是屬於很另類的Synth-pop。聽過他們的歌,更要看他們的Live表演及MV,視覺效果和音樂相輔相承,同樣光怪陸離,氣氛懾人而且超現實。


瑞典又怎會少得Singer/Song-writer,提到瑞典唱作人,不得不提近年人氣急升的 Jose Gonzalez。

生於瑞典,流著阿根廷血統的他,2003年憑著首張大碟 "Veneer"而迅速竄紅。同期出道的唱作新人當中,他經常拿來與同樣大熱的Damien Rice相比較。但Jose的曲風沒有Damien Rice的驚豔和大起大落,而是營造那種低調、空靈的氣氣,複雜而輕柔的結他曲式,低聲的吟唱,淡淡地流淌在空氣中,難怪有人把他那種孤芳自賞的風格比作傳奇結他手Nick Drake。


"Veneer"是一隻相對慢熱的作品。碟中最為人熟悉的一曲 "HeartBeat",是翻唱同廠牌兼好友The Knife 的一首舊作,細密連綿的結他竟然恰如其份地重新演釋了原本Synth-Pop的風格,是近年一首相當具水準的cover song,受歡迎程度甚至比原曲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後Sony 以此曲作為BRAVIA平面電視的新廣告的背景曲,間接使Jose Gonzalez為更多人熟悉。

"HeartBeat" (Jose Gonzale版本) 試聽:

我想,夜裡,如果可以在「哥徳堡號」的甲板上,一邊欣賞夜景,一邊聽著Jose Gonzalez,應該是幾有Feel的事。雖然「哥徳堡號」不能永遠停泊在香港,但瑞典的清新之音永遠在我心裡佔一席位。

27.11.06

Oasis珍藏展回憶...

百無了賴的星期六,不用陪她的日子,便打算獨個兒到處閒逛散心,想起九龍灣那邊有個Oasis珍藏展,作為一直欣賞他們的我,決定到那裡消磨那個下午。

潮濕的下午,還下起細雨來,地處工業區的Label Yellow總壇,是一個破舊的工業大廈,大廈外牆還緊緊地包圍著棚架和綠色的網,像是唯恐其弱不禁風的「軀體」受涼。

上到了8樓,便見到了偌大而醒目的Oasis大海報,從那一刻開始,直至我離開展覽館,我的手機鏡頭幾乎沒有一刻閒著。按了門鐘,不久,替我開門的原來是之前見過面的Terry,亦是這次活動的籌辦人,現在全力替香港獨立廠牌89268搞活動,最近就促成了這個名為"Label Yellow"的新Project的誕生,第一波的活動就是Oasis珍藏展,而Oasis亦是Terry的頭號偶像。

展覽館其實很細,但珍藏品的質數相當不俗,參觀人數不多,但氣氛良好。在展覽館的另一邊,寬大的投射屏幕,正播放著他們Oasis兄弟們的訪問片段,背景音樂不停loop著他們最近精選裡的首首的經典(可惜沒有"Whatever"),有型有款的超巨型的海報,謀殺了我不少手機的記憶體。由Oasis出道到近年的剪報,貼滿了整個牆壁,歷年的雜誌封面,全數鋪在地面突起的台階上,還有所有的黑膠、7吋碟、細碟、錄音帶、及一些非官方的錄音大碟等等,當然還有些記念精品,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Terry以前因在某大唱片公司工作的關係,認識了Oasis,曾替他們籌辦來港活動。打從他們94年出道開始,Terry便開始注意他們,繼而迷上,之後達至不能自控的地步(^^),由這次的展覽的展品可見一斑。
「這些展品都是誰拿出來的呢?」不只我一個問Terry這條問題。
「全都是我的。」Terry答。亦不只我一個感到驚訝。

狂傲的形象,直率的流行搖滾,成就了Oasis作為英倫第一樂隊的魅力。 頭永遠望著天的弟弟Liam,走路有點大搖大擺,而且口沫遮攔,幾乎從未試過用結他作表演,而這是我對他的一個疑問之一,Terry只曾在後台看過Liam撥弄結他而已,可能Liam的技術未及得上兄長Noel,更未至於能夠在台上表演,加上他曾狂言道:「作為隊中的主音歌手,在台上一邊彈結他、一邊唱歌,是一件挺白痴的事。

給我最深印象的其中一件展品是他們兄弟的兒時合照(左圖),看來相當具記念價值,在云云眾多相片之中,難得找到一張他們「無添加」的純真樣子。

另外一張是NME的陳年報章封面,封面的主題是當年Oasis 對 Blur的Brit-Pop大戰, Liam和Blur的Damon的相片拍在一起(右圖),感覺平添一陣火藥味,見證了當年他們惡鬥的白熱化。95年,Blur與Oasis聲勢均是如日方中,雖然Blur憑一首"Country House"在細碟戰中先拔頭籌,但其後Oasis的驚世之作 "Morning Glory"大碟戰中不但完全拋離Blur,而且成為英國歷史上,銷路最快的大碟之一(直至近年被Arctic Monkey打破了這個記錄)。往事、俱往矣,近年他們都對當年的針鋒相對一笑置之。

小小的展館竟然消磨了我個半小時,老套的都要說句「依依不捨」。另外,亦期待Oasis的首套紀錄電影 'Lord Don't Slow Me Down' 在Label Yellow的首播。


[當日照片]

Label Yellow 網頁

12.11.06

誰將 天星碼頭 寫在(死亡)筆記上 ?


如果政府有一本「死亡筆記」的話,那它的用途可能用於把一些具歷史意義的文物殺死。
「筆記」內容可能如下:

死者真實名字:中環天星碼頭,皇后碼頭
死因: 被清拆
時間:11月10日午夜12點後
死前被操縱的行為: 吸引無數市民前來拍照、悼念,當晚12點鳴鐘12次,然後關燈。

不同的是這次沒有L來捉拿她們,而市民只有眼巴巴的看著它們由實物變成博物館的陳封回憶之一。 即使新碼頭,那簇新的仿西式建築群是如是耀眼弦目,但它都不能夠取代陪伴香港50多年,一個真正屬於香港的集體回憶。

有些人會說,人總不能常常活在過去、緬懷過去,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現代化建設是大城市發展的必然方向,舊有的自然會被淘汰。雖然現代化的發展,的確會令一個城市有強盛的表象,但這並不代表舊的和新的不能並存,城市裡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不可能會是一個負累,相反它們正好真正代表她的深度和涵養,缺乏歷史文物滋養的城市就像是一個沒有過去、沒有回憶的現代化複製品一樣,好像不曾成長過一樣。

另外,人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香港人亦不例外,加上香港人那種強烈的羊群心理,以及「湊熱鬧」、「怕執輸」心態,在舊天星碼頭最後一天,香港市民們當然是蜂擁而至,爭相拍照留念、就算一磚一瓦也不放過。誠然他們都給我一種「咪走寶」的市井心態,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彈丸之地,香港人的文化情懷就只會在這一刻爆發出來,但有總好過沒有,況且自己又何嘗不是,而且我又不想在這裡五十步笑百步。

最後送上本地樂隊粉紅A的一首”再見”的MV,片段正好是向舊天星碼頭致敬,並隱隱表達出對現代化建設淘汰舊事物的無奈,其中不乏一些珍貴的片段。

拆掉、拆掉、拆掉,來拆掉,全都拆掉,
趕快、趕快、趕快,推出新的建設,
破壞、破壞、破壞,再破壞,全都不要,
從那日成為了一堆廢鐵…



粉紅A - 再見MV

[當日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