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11

築夢者: M83 - Hurry Up, We Are Dreaming (2011)



多年前筆者第一次聽到法國電子樂團M83於2003年推出的大碟"Dead Cities, Red Seas, Lost Ghosts"時, 感覺驚為天人, 對當年初涉電子音樂的筆者無疑是一種很新鮮的聽覺體驗. 把本身屬於另類搖滾的Shoegaze樂風, 和Ambient電子音樂結合, 不但有流行電子的暢快淋漓, 更有Dream-pop的夢幻感, 而且其音樂所表現的獨特質感, 編曲和深度都令人過耳難忘, 遂令M83在當年同期的電子樂團(當中包括Boards of Canada, Four Tet 等名團)中突圍而出.

M83原為Anthony Gonzalez與Nicolas Fromageau所組成的二人組合, 後來 Nicolas離隊後, 樂隊只得Anthony支撐大局, 但這個人事變動並沒有影響M83作品的質素, 其後 的作品"Before the Dawn Heals Us"和"Saturdays=Youth"水準依然不錯. 來到今年的大碟"Hurry Up, We Are Dreaming", Anthony Gonzalez 繼續以一人姿態創作音樂, 這張以夢境為主題的作品, 以雙CD形式收錄22首全新歌曲, 單看大碟開首的"Intro"和結尾的"Outro", 也會意會到這大概會是一張顧全整體性的史詩式音樂巨構, 再加上有如斯浪漫的主題構想, 未聽已經令人對這張概念大碟有所期待, 雖然他夠膽以雙CD來展現自己的無窮創作能力, 但這很自然會令人擔心大碟會否重量不重質, 歌曲會否良莠不齊. 但聽罷全碟後, 筆者那些擔心已經一掃以空, 因為"Hurry Up, We Are Dreaming"的確是質與量俱備的電子音樂佳作, 媒體Pitchfork繼2003年評M83的成名作"Dead Cities, Red Seas, Lost Ghosts" 9.2的高分後, 這張"夢之碟" 以 9.1分再次成為他們認同的年度佳作.



在筆者眼中既稱得上是質與量俱備, 這全碟長達74分鐘的作品當然沒有予我冗長之感, 而且歌曲亦鮮有冷場, 最令人驚嘆的是"夢之碟"裡, 可聽出Anthony Gonzalez把他過往每種樂風和情緒都發揮到近乎極致, 不斷遊走於流行電子和Ambient音樂兩個領域,音樂豐富之餘, 又不失他獨到的Dream-pop夢幻感。



開首, 帶我們進入夢境的是他與俄羅斯女歌手Zola Jesus的"Intro", 很典型M83式synth-pop演繹, 漸進恢宏的氣氛, 起了先聲奪人的氣勢. 緊接著, 有"Midnight City"這首先行主打, 流行的節拍下, 用80年代的風格滲出很強的現代感, 也令人感受到夜半大都會的熣燦氣氛. 不長不短的間長曲"Where the boats Go", 靜態的電子氣氛瀰漫於空間裡, 風格像是出自Moby之手一樣迷人.


M83 - 'Midnight City'

筆者極喜歡的一曲"Wait"是近Space-folk風格, 木結他配合輕柔的電子氣氛, 本身已經有種讓人融化之能事, 聽得人心頭盪漾, 再加上他的一把聲線像是在遠方呼喊一樣, 整個音樂氣氛令人感動不已. 之後, 充滿童趣的"Raconte-Moi Une Histoire", 裡面有小孩的可愛獨白, 與復古味道很濃的節拍起了奇妙作用, 手法是他少有的嘗試, 而這幕童年夢境隨著歌曲推進漸漸融合到背景的白色音牆裡. 繼續有80年代電子音樂的薰陶, "Claudia Lewis"的音樂層次非常豐富, 搖滾與電子互相交疊, 是一首令人目眩神馳之作. 接著的"This Bright Flash"在微噪的氣氛電子襯托下, 延續上一首的大搖大滾風格, 感覺像是在偌大的太空裡飛馳般無拒無束.

CD1 結束前, M83把音樂變很輕鬆泰然, 木結他再次出現在"Soon, My Friend", 再加上動人的弦樂襯底, 音樂間流露出依依不捨之情.

但很快, 更精采的CD2再次令筆者感到驚喜, 甚至這部份歌曲的質素比CD2有過之而無不及. "My Tears are Becoming a Sea"擁有如Post-rock裡出現的爆發, 樂如其名, 催淚效果在中段激昂的音樂底下缺堤.

接著"New Map" 裡流暢奔放的Synth-pop輕易地抓住樂迷的耳朵, 感覺非常醒神, 近尾段出現的悠揚笛聲更是神來之筆. "OK Pal"由結他到合成器的運用都充滿80年代氣息, 而Heavenly的人聲和緊密的音樂氣氛則令歌曲多了份張力. 筆者最喜歡的"Splendor", 音樂簡約之中帶點迷幻感, Choir式唱詠更是令人感動不已, 這一刻令筆者想起Mercury Rev如"A Drop in Time"等名作, 都是用弦樂和Choir風格營造一種戲劇性和煽情效果, 輕易征服聽眾的情緒.

動人時刻過了之後, 竟有一首輕快搖曳的"Year One, One UFO", 像極了那些搶耳的Coldplay歌曲. 爽快明亮的歌曲之間都有一些靜態音樂如"Fountains"做間場, 使得整體歌曲編排錯落有致, 令聽眾有更多層面的聆聽享受. 近尾段"Klaus I Love You"像一首短小精桿的Depeche Mode式早期電子樂, 只是音色調教得很氣氛化. 最後當然有一首"Outro", 和緩動人的樂音, 很稱職地為大碟作結.

"Hurry Up, We are Dreaming"用音樂記載了 Anthony Gonzalez 成長以來不同的夢境, 全碟音樂糅合了多種元素如迷幻樂, 電子流行, 氣氛電子, Shoegaze, Dream-pop等等, 編曲上時緩時靜, 大起大落手法, 營造了空曠而深遠的氣氛, 引領聽眾走進他豐富多采的奇妙音樂空間, 兼具旋律性, 意境和整體性, 難怪他這張野心之作在今年眾多佳作之中依然能突圍而出.

[評分: 9/10]

刊於 Mugazine 摩格聲 香港網上音樂雜誌 Vol.21

延伸聆聽: M83 Myspace

.

7.12.11

被賦予靈魂的Dubstep: James Blake – James Blake (2011)



這一年對來自倫敦Deptford的James Blake來說絕對是成功的一年,除了年初被BBC封為Sounds of 2011第二名外,他的首張大碟也被提名過英國Mercury Prize,並且拿下了英國榜第九位,才情備受了DJ和媒體們的肯定和讚譽,不但叫好,而且叫座,今年以來銷量已達到幾十萬張,對於這個才二十多歲的年輕音樂人來說,這一切真的順利得令人羨慕。當然,如果排除了媒體的大肆褒揚,James Blake熱潮也再次證明了英國音樂巿場對新音樂包容力的確很大。

要用到「包容」一詞,可以想像James Blake的音樂不會是走大眾化流行曲的調子,簡單來說,James Blake是騷靈(Soul)加上實驗味道很濃的Dubstep電子音樂,而James Blake亦被視為近年Post Dubstep熱潮的重要推手之一。在此先簡略說明一下我所理解的Dubstep。



Dubstep是一種在九十年代末英國倫敦興起的電子音樂風格,源於六十年代的南美Dub樂風,後經不少音樂人把它電子化之後,漸漸形成了一種風格獨特的舞曲節奏,不同於一般舞曲爽快跳躍,Dubstep的氣氛一般較灰暗,節拍較慢,低音極為深沉有力,節奏簡約之餘有種難以抗拒的迷暈效果。在英國出生長大,成長於Dubstep全盛期,James Blake的才氣就在這種有利環境下慢慢累積。

James Blake在同名大碟裡把Dubstep重新解構、再造,變成屬於自己的風格,已經廣受注目的他並沒有因遷就大眾巿場而刻意把歌曲變得流行起來,相反歌曲處處彰顯了其大膽的實驗意圖,把電子聲效、取樣、人聲和編曲玩弄於股掌之中。James Blake的作品是有時會表現得有點深奧,但樂迷們千萬別因此而卻步,因為大碟中其實不乏他深情演譯的鋼琴歌曲,那種騷靈味道,或許有一時三刻會令你聯想起方大同,不過唱的聲線卻是有如 Thom Yorke (Radiohead主音)或Antony Hegarty (Antony and the Johnsons主音)般陰鬱脆弱。



James Blake的大碟充滿冷色調的氣氛,竄動著忽明忽暗的電流。開首不久,"Wilheims Scream"在簡約的碎拍帶領下,他的聲線與多重鬼魅電子聲效互相交疊,層次雖然隨著歌曲的推進變得更密,但那種空洞氣氛卻越來越強烈, 感覺不可思議。


James Blake - The Wilhelm Scream

"I Never Learn To Share"不停重覆著簡短歌詞「...But I don't blame her...」,電拍也隨之越來越緊湊,引領情緒由一開始的落寞推進到一度接近失控邊緣。二部曲開首"Lindesfarne I"只是由一些零碎清冷的聲音片段組成,當去到"Lindesfarne II"時,保留了清冷的氣氛,但節拍力度明顯加重,加上變聲效果下的James Blake聲線,令到整首歌增添一份神秘氣息。James Blake在他的作品裡,聲線運用已不局限於表達感情,更是電子聲效的一個重要元素之一,例子在大碟裡俯拾皆是。


James Blake – Lindisfarne

來到James Blake的成名作"Limit To Your Love",James Blake以其獨特的風格重新演譯了Feist這首名作,由幽深的鋼琴聲引入,主音脆弱的聲線一路唱著,推進至一段短暫的留白後,一股詭異的低頻加上重型的Dub節拍突然劃破了這一寂默,感覺要把空間裡的一切震倒,這震撼把歌曲帶到了另一境界,一個深邃而疏離的境界。


James Blake - Limit To Your Love

"Give Me My Month"奏著別具韻味的琴聲,James Blake的聲線亦顯得很突出,充分表現了其深情的一面。同樣有鋼琴獨奏,"Why Don't You Call Me"則較為實驗性,更為隨意,琴音漸漸變得更為疏落,取而代之是鬼魅的變聲和電音。在筆者喜歡的"To Care (Like You)"裡,James Blake把自己的聲線加工成一把女聲,變成好像男女合唱一樣,風格很R&B,更有緊密連綿的電音伴奏著。簡約優美的碟尾曲"Measurements",音樂層次看似簡單,只有低音伴以人聲,但那種多重人聲合唱的技巧很有心思,Soulful之中帶有濃厚的Gospel味道。

James Blake剛推出他的新EP "Enough Thunder",裡面最具話題性的相信是他與Bon Iver(看前文)合作的一曲"Fall Creek Boys Choir",歌曲雖然是一貫James Blake的實驗電音,但細聽下,歌曲依然隱約包裹著Bon Iver那柔和而開揚的Folk味。另外James Blake又怎少得Cover歌,這次則選了著名Folk女伶Joni Mitchell的"A Case of You",「無添加」地以純鋼琴演譯,音樂幾乎找不到任何電氣化痕跡,表現了歌者最真摯而不修飾的一面。


James Blake - A Case of You

James Blake在這一年裡不但造音樂勤力,而且不停出席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誠然James Blake的音樂不會有很強的親和力,但他的確給了聽眾一種主流以外的選擇,這種主流名聲,配非主流音樂,在音樂巿場裡成功的例子並不多見,但看來外國樂迷相當受落,也很珍惜他的出現,是以James Blake不少音樂會都能迅速爆滿,一票難求。
「這個十年會因為Dubstep遇上酒吧歌手而被人記住嗎?」著名電音單位Portishead成員Geoff Barrow曾經潑了James Blake一頭冷水。筆者不敢說十年之後James Blake會否同樣受注目,但至少這一年,他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新星。

[評分: 8.5/10]

刊於 Mugazine 摩格聲 香港網上音樂雜誌 Vol.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