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2.08

My Top 15 favorite albums in 2008. (and more...)

[only for the albums released in 2008]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write music opinion in English, please forgive me of any terrible mistakes. ^^"]
[If those players are not working, please come back later for them.^^"]




15.Tearwave - Different Shade of Beauty
[Shoegazing]

Tearwave 第二張大碟, 褪去了以往略帶Gothic-Metal/Darkwave的氛圍, 這次明顯偏向Shoegazing風格靠攏, 背景結他適當地築起空曠而帶點微嘈的音牆, 主旋律結他亦加入了不少精彩的80年代元素, 配合優美的女聲, 整體氣氛營造得飄逸, 迷濛, 深邃, 非常連綿細密, 17首歌之中, 少有冷場.

The second album of Tearwave is more concentrate on blending Shoegazing style and Dream-pop, and faded some gothic-metal/Dark-wave style that they did in their previous. Spacious, amorphous and noisy guitar created the wall of sound at the background, and layered with fascinating melodic guitar which influenced by 80s' style. Together with the glamorous female vocal, the album successfully created a beautiful, foggy and wintry atmosphere that may somehow, lure you to listen to it till the end of album.

Track chosen: Under the Milky Way

→ Myspace




14.The Do - A Mouthful
[Indie-rock]

今年最好玩的一張作品之一. 法國與芬蘭的一男一女組合, 2008年為筆者帶來了很有趣而愜意的聆聽體驗. 完全不按理出牌, 每首歌曲的風格迥異, 聽完一首, 完全估不到下一首會怎樣, 雖然是以活潑的Indie-pop為基調, 但卻有"Queen Dot Kong"一首既開心又放縱的Rap歌, 亦有簡簡單單的folk-pop小品"Stay Just a Little Bit More", 更有一首古怪過癮的非洲歌曲"Unissasi laulelet", 而且難得每首歌都保持不俗的質素.

What a playful and funny album! These French-Finnish Duo has brought me a interesting experience of listening. Although base on their unique indie-pop style, the songs of this album are really diverse. They got a hip-hop song like"Queen Dot Kong", and "Unissasi laulelet" is a simple but catchy African-style track, and "Stay Just a Little Bit More" is their folk-pop moment in this album. As from the pitchfork's comment which rate them 7.5/10, they are really not shy to toying with musical categories.

Track chosen: On my Shoulders

→ Myspace




13.The Delays - Everything's the Rush
[British-rock]

The Delays這張大碟入圍的原因是再簡單不過, 因為對筆者來說, 裡面首首歌都流暢動聽. 雖然大碟略為褪去以往帶點陽光氣息的迷幻復古樂風, 整體卻加強了搖滾力度, 而且氣氛更為開揚, 弦樂的運用相當具說服力, 最重要的是每首歌的旋律和曲式都是如此爽朗流暢. 如果以往我只留心主音迷人的假音演譯, 這張大碟無疑令筆者對他們的音樂才華重新估量.

This album is not quite a breakthrough for them, but it just reminds me a simple rule of what I think a good album is: If each song in the album which you think it’s good, then that album is probably a good album (for you). Besides the charming voice of the lead singer, all the songs are smooth and confident in terms of the melodies and structures. I just can't skip any songs in this album and that's I think reasonable enough to rank it up here.

Track chosen: Friends are False

→ 前文
→ Myspace




12.She and Him - Volume One
[Indie-rock/Indie-folk]

She and Him濃濃的懷舊情懷, 陪伴筆者渡過不少寂寥的晚上. 在indie-folk才子M.ward(即"Him")的精心打造之下, 女主音Zooey (即"She")甚具韻味的聲線, 充分配合了大碟不同類型的懷舊風格. 一曲"I thought I Saw Your Face Again"你會誤以為Adele在唱詠, "I Was Made For You" 充滿60年代pop girl band的青春爽朗, "Change is Hard" 悠悠的懷舊folk-pop小品. 大碟充滿不少60-70年代流行元素, 既有輕鬆活潑的復古情趣, 亦有醇厚醉人的氣氛, 那種寫意令人彷如置身Pub裡聽歌一樣.
(新聞一則: Zooey最近與Death Cab For Cutie的主音Gibbard訂婚, 好一對才子佳人, 恭喜他們哩.^^)

This album has received generally positive reviews. Music of She and Him has provided me a good listening experience in lonely nights. The charming voice of Zooey (i.e. She), and the diversely made retrospective music style can make you feel like you were listening to them in the pub. Blending with 60's pop, folk-pop, alt-country, this album outstood the great songs arrangement from folk-rock talented musician: M.Ward (i.e.Him).

Track chosen: Change is Hard

→ Myspace




11.Bang Gang - Ghosts From the Past
[Icelandic/Indie-rock]

打從第一首歌"The World is Gray"完美無瑕的冰島式流行旋律, 我已經深深被一人樂隊Bang Gang所打動, 很情願地被主音Bardi Johannsson營造的一貫冷調氣氛再次包圍. 有別於前作電子及folk元素的交疊, 這次明顯是以pop-rock的方向前進, 旋律的流暢性進一步提升, 意境如霧似幻, 陰鬱之中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憂愁. 新作無疑令人再次佩服Bardi Johannsson的才情.

With Bardi Johannsson (frontman and musician in this band)’s breathy vocal, smooth and beautiful melodies perfectly melt with the chill and lonely atmosphere. Genius-like frontman of Bang Gang, in this album, further strengthen his Icelandic way of pop-rock song composing. Not a kind of breakthrough, but I bet you that it’s worth repeated listening to, at least it works for me.

Track chosen: The World is Gray

→ Myspace




10.My Morning Jacket - Evil Urges
[Indie-rock]

My Morning Jacket永遠不太討好的大碟封面, 令筆者幾乎錯過這隊相當優秀的復古樂團. 大碟歌曲的風格相當豐富, 糅合了Country-rock, surf-rock, folk-rock, Psychedelic-rock等等懷古元素, 每一種樂風都發揮得相當收放自如, 大搖大滾如"Remnant", 亦有動聽, 美好的一曲"Sec' Walkin", 樂隊主音Jim James可塑性甚高的唱腔絕對見得大場面, 一時彷如Bee Gee式的假音演繹, 更是精彩. 如果你覺得市面上有太多濫竽充數的復古團, My Morning Jacket無疑是你的優質之選.

I didn’t know much about them before until this album. They brought back some styles from the good-old-days. Songs are really diverse in this album like folk, country, surf-rock, psychedelic, etc. And the great singer in the band: Jim James really has contributed a lot. My morning jacket put them all in an overall warm and yet energetic way and it can be one of the good portals for true-listeners to trace back what and who the band imitated.

Track chosen: Sec Walkin'

→ Myspace




09.Vampire Weekend - Vampire Weekend
[Indie-rock]

今年最受注目的新團Vampire Weekend處女作每一首歌都是如是鮮蹦活跳, 絕對是只此一家. 節奏靈活多變(不論音色和Patten, 幾乎每首歌都不同!), 而且混合了一點Afro-beat的元素, 歌曲感覺陽光之中帶有校園氣息的輕快爽朗, 雖然大碟只有短短的30多分鐘, 但絕無欺場, 帶給人非常新奇有趣的聆聽體驗.

It’s quite a funny experience to have listened to Vampire Weekend’s debute album. Once you’ve listened to it, you will sure that it would be a one of the best albums of the year. Both the beats and rhythm are different in each song. Cleverly flavoured African music style into their songs; they created a humorous and yet smooth play of instruments.

Track chosen: Oxford Comma

→ Myspace




08.Foals - Antidotes
[Dance-rock]

Foals幾首刺激無比的主打歌曲如"Cassius"和"Ballons"等都能抽動筆者每一個音樂神經, 而且對筆者來說大碟"Antidotes"其實是相當具野心之作. 除了以Math-rock的曲式為基調, 加入Dance-rock元素進一步強化再加速每個節奏, 複雜多變的結構, 加上那種瘋狂急疾斷裂的推進, 整體效果相當令人醒神, 眩目. 而且大碟還加入了不少Dance元素, 歌曲編排得亦很認真, 粗中有細, 緩疾有致.

Sometimes I'm surprised that how can this new band handle this kind of rapid and complicated style of music. Based on Math-rock style, the songs were accelerated by crazy dance-rock rhythm, songs like "Cassius" and "Balloons" are effective enough to make my body shaking along. Better Still, the arrangement of music in this album is reasonable and subtle.

Track chosen: Balloons

→ Myspace




07.Emilíana Torrini - Me and Armini
[Singer-songwriters]

擁有冰島和意大利血統的Emilíana Torrini應該是今年最令我嘆服的女唱作人. 有別於一般Folk-pop, 除了歌曲溫暖, 動聽, 而且裡面還充滿不少有趣構思, 編曲變化很細緻而難以捉摸, 歌曲滲入如IDM(有點像樂隊Mum之類), Reggae, Trip-hop等等風格, 電子與樂器交錯共融, 時而靜謐, 時而調皮, 驚喜不斷, 大碟給人感覺不拘一格, 玩味之中卻能駕御種各種豐富的元素, 有聲線, 亦有獨到才華, 難怪Emilíana Torrini一直是Rough Trade廠牌的重點歌手之一.

Emilíana Torrini is a talented Icelandic singer. Folk-based songs with some cleverly added ideas of experimentation, which make this album more sustainable for listening.
And she seems can handle different styles like Reggae, Trip-hop, IDM electronic skillfully, and the overall mood created is free, relax and confident.

Track chosen: Me and Armini

→ Myspace




06.pg.lost - It's Not Me, it's You
[Post-Rock]

pg.lost在這張作品裡證明自己不是只有"Yes I Am"這首佳作. 作為一支結他為主導的Post-rock樂隊, 他們靈活利用了不同的音色和鋪排, 做到那種亦柔亦剛的效果, 即使靜態的部份, 器樂的安排仍然充滿張力, 爆發的部份更能突顯結他分明的層次感, 澎湃激昂, 但旋律依然保持清晰, 而不會給人"爆成一團"的感覺, 編曲時緩時張, 情緒的表達亦很出色. 雖然沒有太大突破, 但各部份表現都相當完美, 稱職, 所以pg.lost仍是Post-rock裡一個值得留意的名字.

In this album, Pg. Lost has convinced me that “Yes I am” is not the only great song in it. The guitar effects are so diverse and distributed satisfyingly in both static part and dynamic part of songs. The layerings of guitar sound are still clear as the emotion burst out, instead of messing up. In general, the album is well-structured, emotional, and full of tension.

Track chosen: Yes I am

→ 前文
→ Myspace




05.Portishead - Third
[Electronica/Trip-hop]

苦候十年, Portishead的新作果然沒有令人失望. 褪去了以往拿手的Trip-hop風格, "Third"滲入了一點工業味的獨特電子, 筆者從未聽過如此變化多端, 且詭異, 離奇的電子節奏和編曲, 氣氛一樣的陰森, 與那種時而不安, 時而急疾的節拍形成奇妙的化學作用, 當然Gibbons那懾人的聲線仍然是主導之一.

What could you expect from a band you had missed for 10 years? “Third” indeed, is truly a good album that worth waiting for. I stunned by their strange, diverse, unique and thrilling electronic beats throughout the album and Gibbons just perfectly, as she did, matched with that atmosphere.

Track chosen: We Carry On

→ Myspace




04.Fleet Foxes - Fleet Foxes
[Indie-rock]

Fleet Foxes無疑己經成為2008年樂評們的新寵. 除了"He Doesn't Know Why"和"Your Protector"等等成為了筆者08年度的心水金曲之外, 大碟整體歌曲的質素也很不俗, Folk的基調下, 糅合了70 年代Soft-rock和Surf-rock的特質, 旋律和諧, 動聽, 流露了點點甜美爽朗的氣質, 令人彷如置身山水或鄉間之中. 相信這張大碟應該是初涉indie-rock樂迷的入門之選.

“Fleet foxes” is really a strong debute album of them. Folk-based music and borrowed some ideas from 70s soft-rock and surf-rock, and in overall, able to use them satisfyingly and cleverly. They has given me some really great and unforgettable melodies, Songs like “He doesn’t know why”, “Your Protector”, for me, were one of the best moments of 2008.

Track chosen: Your Protector (→ Kelvin's Song of the Year Award !)

→ 前文
→ Myspace




03.Crystal Castles - Crystal Castles
[Electronica/Dance]

一張幾乎由頭到尾都刺激非常的Dance大碟. Alice Glass癲喪的嘶喊, 配合Ethan Kath兇狠得令人喘不過氣的電子音樂鋪排, 令他們成為2008年最受nu-rave樂迷歡迎的組合. 很欣賞Crystal Castles不會過份倚賴他們獨特有趣的遊戲機電子效果, 而大碟裡的非主打作品的質素和可聽性也很高, 至少他們不會重覆自己的曲式, 儘量做到每一首歌的節奏,音色,編曲都不同. 總的來說, Crystal Castles乃是近年令筆者最雀躍的Dance album之一.

The dance music duo has definitely ruled and further stirred the neo-rave sense throughout year 2008. Besides those songs with ferocious and exciting video-game sound effects, they tried to make every songs sound differently in terms of structures, textures, and rhythms. The whole album, in general, is totally fascinating, and has effortlessly freaked me out without any mere intention to skip particular song inside.

Track chosen: Courtship Date

→ 前文
→ Myspace




02.Coldplay - Viva La Vida
[Britpop]

這張大碟幾乎令我忘記往日的Coldplay, 心中有一種要跟以前的他們劃清界線的感覺一樣. 姑勿論抄歌疑雲, 或大碟全賴Producer相助之類, 都不能否認這是一張很優秀的後britpop作品. 最重要的是他們保留個人風格之餘, 亦能在音樂裡滲進不少新嘗試, Ambient化處理, 一點shoegazing元素, 甚至幾乎沾到Post-rock的一點構思, 整張大碟的編排和氣氛都給人很連貫一致, 氣勢恢宏卻又不會過份浮跨. 一點驚喜, 一點突破, 再加上在各方面都平衡得很好, 令筆者心悅誠服地予以第二名.

‘Viva La Vida’ may be the pivot point of Coldplay’s career. Under the producer Brian Eno’s effort, this album was beautifully crafted and undeniably struck the balance between sturdy post-britpop melodies and their idea of experimentations.

Track chosen: Strawberry Swing

→ 前文
→ Myspace




01.The American Dollar - A Memory Stream
[Post-Rock]

The American Dollar再一次證明他們要進軍Post-rock一線樂隊的決心. 大碟整體性很強, 音樂結構細膩嚴謹, 美麗的琴音依然是主導, 但結他的表現更是令人耳前一亮, 感覺器樂己經和空靈唯美的電子效果調和得密不可分, 編曲上己經無視靜與爆之間的落差, 整張大碟的給筆者尤如順水推舟一樣感覺自然. 很高興他們這次能夠突破自己, 更進一步, 這大概是我一直在尋求的Post-rock的突破之一吧.

It’s one of the best post-rock albums I have ever listened to. I couldn’t believe that their second album will exceed my position of their debute album, but it does. Beautifully played instruments, (especially the piano) fused perfectly with aerial electronic effects. The lonely mood and the misty atmosphere are so consistent that it has convincingly shattered the traditional song-writing structure of post-rock. Both the gorgeous melodies and the layering of different instruments are sometimes, unpredictable, and somehow scattered over or dimmed with the flow of music. And mean while the changeable percussion keeps stirring it up throughout the album.
This album is worth for the true post-rock listeners to drown in. And The American Dollar has further proved themselves that they are going to be a big thing in post-rock, or have they already in?

Track chosen: Transcendence

→ 前文
→ Myspace


Other Serious Recommendations in 2008:
[Post-Rock]
Sigur Rós - 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
Pacific UV - Longplay vol. 2
Glowworm - The Coachlight Woods (thanks Chih for recommendation :])
sgt.(Japan)- Fantasticus

[British-rock]
Glasvegas - Glasvegas
The Killers - Day and Age
Duels - The Barbarians Move In
British Sea Power - Do You Like Rock Music?

[Singer-Songwriters]
Erik Hallden - Memories, Oh, the Memories
Russian Red - I Love Your Glasses
Bon Iver - For Emma, Forever Ago
Lightspeed Champion - Falling Of The Lavender Bridge

[Indie-rock]
The Grand Archives - The Grand Archives
Uzi & Ari - Headworms
Beach House - Devotion
Crystal Stilts - Alight of Night
Mercury Rev - Snowflake Midnight


[Electronica/Dance]
Metronomy - Nights Out
Cut Copy - In Ghost Colours
Hercules and Love Affair - Hercules and Love Affair

[US-Rock]
Weezer - Weezer (Red Album)

20.12.08

倫敦音樂旅程


1.Abbey Road.

就是因為The Beatles四子一幅走過Abbey Road斑馬線的經典圖像, 歷年都吸引了不少樂迷(包括筆者), 抱著朝聖的心態, 到這條原本看似沒甚麼特別的斑馬線拍照留念, 我想時常經過這裡的司機們, 遇到我們這些瘋狂的朝聖者, 一定感覺有點無奈吧, 要怪就怪The Beatles, 誰叫他們在大眾樂迷心中的經典地位是如此根深柢固, 誰叫他們是The Beatles, 筆者曾經有個想法, 若果從來沒有The Beatles, 這個世界或者至少在文化圈裡, 會否變得不一樣?


話說回來, 雖然Abbey Road Studio的經典地位是如此崇高, 但建築上仍然予人謙虛樸實之感, 門面簡潔典雅, 很是討好. 1969年, The Beatles就是在這裡錄製了他們其中一張經典大碟"Abbey Road", 事實上差不多90%的The Beatles作品, 都是在此錄製完成. 從此之後, 能夠在這個studio錄製大碟的音樂單位大多不是等閒之輩, 諸如Pink Floyd, Radiohead, Oasis, Sigur Ros等等. 進去之後前台的女士告訴我們這是運作中的Studio, 不能隨便讓遊人進去. 這也難怪, 除了基於保安理由, 如果隨便讓人進出的話, 恐怕會影響他們的工作. 也好, 就暫時讓我保留一下對裡面的一些想像, 或許(希望)有一天我會有機會走進去.

之後發現, 原來Abbey Road Zebra Crossing在Abbey Road的官網有個全天候的Web Cam, 一直觀察著無數樂迷們的"朝聖"行為. 哈. 說到底, 在此不得不多謝友人P君在那天陪我一齊癲. :)

現在先送上"Abbey Road"大碟裡筆者很喜歡的一曲"Something".
這首歌是結他手George Harrison第一首為The Beatles寫的歌, 主唱也是他.
推介試聽 - Something


2. Rough Trade Shop.

滿足於Abbey Road過後, 晚上我們慕名來到英國最重要的Indie Records之一: Rough Trade Record. 它既是一間唱片鋪, 亦是一間indie唱片廠牌. Rough Trade Shop有兩間, 我們去的那一間是位於倫敦東面的Rough Trade East, 一個類似後工業區的地方, 像是一個被繁榮都市遺忘的角落, 那裡開設了小型藝廊, 自家設計的fashion品牌店, 這種地方總給人感覺很"潮"的樣子.


貼滿海報的大門玻璃裡, 透著耀眼的白光, Rough Trade East的面積並不算太大, 但己經是我去過的indie碟鋪之中最大, 一進去有個小型Cafe, 加上幾張沙發, 給樂迷一個簡單愜意的歇息地方. 有黑膠碟, 有CD, 有音樂書籍, 有點小精品, 一切都儘量如獨立音樂有關, 一間唱片鋪的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於他們對音樂的分類, 這點Rough Trade可以說是跟我口味相近, 一來到, 很自然, 筆者己經看到"Post-Punk/New-Wave"的字樣, 還有Post-rock, Krautrock, Punk, Electronic等等, 最有趣的是你會看到UK和US也是一個分類, 很型而且很有個性的一個分類, 至於Pop哩, 我不期望亦不可能會在那裡看到. 那裡除了一般CD試聽, 亦有提供黑膠碟試聽, 最特別的是他們會有個類似選曲的送禮Package, Rough Trade的專家幫顧客, 根據他們送禮對象的口味選曲, 然後錄製一張唱片, 真正以音樂送禮.

說一點關於Rough Trade的歷史, 1976年Rough Trade Shop開業, 並同時經營廠牌的生意, 但1982年Rough Trade Record Label脫離Rough Trade Shop獨立經營, 所以現時Shop和Record Label是兩個獨立的網站. 經營生涯之中, 最成功的事蹟可以說是簽了The Smiths這隊80年代的Indie王者, 之後到2000年他們旗下的有The Strokes, The Libertines, Arcade Fire, Belle And Sebastian等等響噹噹的名字.

至於2008年, 他們重點推介的單位之一是Little Joy, Little Joy是由The Strokes的鼓手Fabrizio Moretti 跟南美唱作人Rodrigo Amarante 合組, 玩奏一些帶點南美風味的folk-rock, 懷舊之中帶點懶洋洋的感覺, 很不錯, 送上他們一首"Brand New Start"作結尾, (以"start"的title名作ending.?!)
推介試聽 - Brand New Start


Abbey Road Studio: 官網連結
Rough Trade Record: 官網連結
Rough Trade Shop: 官網連結
P君(何沛澄): 官網連結 (含歌曲試聽)
Little Joy: Myspace連結

9.12.08

西歐風情畫: Ishtar


Ishtar是來自比利時的10人樂隊, 玩奏的是西歐民謠風格的歌曲, 曲調高雅之中帶點活潑, 他們大部份的歌曲都是11世紀以來歐洲流傳的情歌或傳統民謠為藍本, 再以自已的樂器重新編排, 當然他們亦會自己創作歌曲, 聽著他們的音樂, 真的會有一種身處中古西歐異地的感覺, 那種濃濃的歐陸風情, 並不是一般樂隊模仿就可以做到.

民謠的基調下, 歌曲一時帶有吉普賽的歡快, 一時又有歐陸田園情懷, 可能是以高吭的女聲為主的關係, 亦會予人點New Age及Gothic的感覺. 樂器運用方面, 更加奏出了不少色彩, 筆者最喜歡的當然是那種悠悠的笛聲, 以及有點Celtic風格的小提琴, 古樸而輕快, 當然優美的女聲絕對是重點之一, 他們大碟裡每首歌曲都力求以不同的器樂編排, 表達不同的主題和氣氛.

2008年, Ishtar代表比利時出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 比賽的歌曲就是大碟"O Julissi"裡"O Julissi"這首點題歌曲, 他們聲稱這首歌唱的是一種虛構的語言(Sigur Ros?!), 雖然Ishtar在比賽中四強止步, 但"O Julissi"這首歌就傳遍了整個歐洲.


推介試聽 - O Julissi Na Jalini


推介試聽 - Brala Jana Kapini


Ishtar: 官網連結

1.11.08

心情一隅


幾天前, 有幸在10月看到下雪, 那是倫敦地區70年來罕有的十月雪, 心情雖然興奮, 但這種陰寒的天氣, 有時實在會令筆者思鄉病發作, 感覺挺矛盾, 而且來到異地後要適應新環境, 腦中有太多信息要處理, 很多時候都沒有心情聽太喧鬧的音樂, 夜裡只想靜一下, 所以來到這裡, 聽得最多的反而是一些Ambient Instrumental-rock, 他們就像空氣一樣瀰漫著房間, 特別喜歡Album Leaf那寧靜透徹的電子琴音, 當然還有Monster Movie的Dream-pop美妙曲調, 有甚麼比他們的一曲"Colder Day"更切合筆者的心境哩, 聽著, 聽著, 原來Monster Movie(前文)很多歌曲的主題, 都是圍繞思念, 與及一種很想與遠方接觸的渴求, 空曠, 飄逸的音樂, 那Vocal給筆者的感覺好像永在很遠的地方輕聲呼喊, 這一切都進一步深化了箇中的意境.

很久沒投放這麼多的個人情感. 實在暢快. :)

試聽-The Album Leaf - "Essex"


試聽-Monster Movie - "Colder Days"


試聽-Monster Movie - "Chances are High"



P.S. 很期待瑞典少女Lykke Li(前文), 28/11的演出, 畢竟這很可能是筆者來到英國看的第一場表演. :)

9.10.08

小城故事: Peter Bjorn and John



[本文亦刊載於OrangeMelody]

我想關於Peter Bjorn and John這隊瑞典Indie-rock樂隊的一切,都不需要作太多的介紹和開場白,由他們06年街知巷聞的一曲”Young Folks”開始,就註定他們在獨立音樂裡將會越來越受注目,縱使有些人認為Peter Bjorn and John的成名多少是因為圈內媒體”炒作”(尤其是因為一曲”Young Folks”),才成為了一時的焦點,但無可否認,他們的前作”Writer’s Block”是一張很優秀的Indie-rock作品。

“Writer’s Block”的成功,多少會為他們新作帶來點壓力,這張新作會是他們真正的試金石嗎? 但出人意表,Peter Bjorn and John在新作裡來一個大膽的嘗試, 放棄以往Song-based取向,走了完全Instrumental的路線,而且全碟幾乎沒有Vocal的部份,取而代之的是人聲和soundtrack的Sampling,例如“Erik Fishing Trip”和”Norrlands Rivira” 便是很好的例子,全曲只有清簡的音樂伴著用瑞典方言的人聲Sampling,像在訴說著一些往事,而據Peter Bjorn and John的自述, 整張大碟以概念先行,創作靈感來自於他們對小時候,海邊和學校生活的印象, 他們意欲在作品中用音樂細訴一些他們在北歐故鄉生活的人和事。

大碟”Seaside Rock”開首的一曲”Inland Empire”,己經給筆者帶來一點驚喜,由不同的手鼓,加上一點工業電子式節拍不斷迴盪穿插,節奏上的層次做得很不俗,氣氛上有種類似Portishead的黑暗和壓迫感, 中段來一個他們少有的剛烈結他, 令整首歌曲生色不少。黑暗過後,“Say Something (Mukiya)”依然有他們一貫佻皮的曲調,而“Next Stop Bjursele”,由人聲的sampling,加上粗糙音色,簡單的鍵琴旋律不停重覆著,充份帶出黑色幽默的感覺,營造了一種濃濃的電影感。

試聽-"Next Stop Bjursele"


之後 ”School of Kraut”,音樂如題,以一個Krautrock式節奏作為主調,整首歌曲熱鬧,佻皮,就好像一班孩童在胡亂玩奏樂器的那種儍氣。碟尾一曲”At the Seaside”感覺清爽美好,無論口琴,鋼琴,結他的彈奏,再配合背景的海浪聲,都是如此令人心馳神往。

試聽-"School of Kraut"


試聽-"At the Seaside"


Peter Bjorn and John在這張大碟作風大改,但音樂上仍然能做到清簡而不過份修飾,整體都帶有一股神秘的氣氛。雖然這次未必能完全討好他們的一直以來的追隨者,但他們算是有過成名的階段,迎合過樂迷,也是時候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作品。


Peter Bjorn and John: Myspace連結

5.10.08

東洋獨立情懷: Shugo Tokumaru


來自日本的獨立唱作人Shugo Tokumaru, 他的音樂給筆者一種甜蜜, 和溫暖, 但同時又有獨立音樂一向的實驗色彩, 旋律簡單易聽, 但編曲變化卻令人耳不暇給, 整體滲透著很濃的東洋民謠情懷, 淡淡的電子效果, 營造了點點夢幻氛圍, 除了結他為主調外, 亦配著非常豐富的樂器運用, 當中當然包括日本傳統樂器三味線, 聽上去很清徹, 鬆馳, 如此獨特的音樂風格, 難怪在歐美亦廣受招徠, 因為值得一提的是Shugo Tokumaru推出過的三張大碟, 首張大碟"Night Piece"是在紐約的Music Related廠牌下發行的,而於06年發行的"L.S.T."是由法國的Active Suspension廠牌推出,2007年的大碟"Exit"己經轉到日本的P-Vine Records廠牌旗下, 反映出他很想在不同的合作環境下, 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

"La La Radio", "Mint", "Mushina" 都是筆者頗喜歡的作品, 音樂上相信亦是較容易入耳, 亦很能夠表現到他的獨特樂風.

推介試聽-"La La Radio"


推介試聽-"Mint"


推介試聽-"Mushina"


Shugo Tokumaru: Myspace連結

2.9.08

"美元"強勢? - The American Dollar


不要誤會這個Blog標題, 筆者不是轉行寫財經哩, The American Dollar是指美國紐約的一隊二人Post-rock樂隊, 之前他們的作風頗為低調, 但藉著樂迷們的口碑相傳, 漸漸在Post-rock當中得到相當不錯的反應. 反覆細聽The American Dollar的新作"A Memory Stream"(上圖)之後, 他們己經取代了上一個Post介紹的pg.lost, 成為今年筆者目前為止最喜歡的後搖作品, 很明顯今次的The American Dollar似乎更進一步了.

筆者認識他們是由上年一張"The Technicolor Sleep"開始, 裡面的"Rudiments of A Spiritual Life" 和 "Supernova Landslide", 都是兩首美得令人難以抗拒的Post-rock佳作, 他們的風格是以鋼琴為主, 結他為副, 再加點少許電子聲效, 歌曲彌漫著一種深沉華美的氣氛. 承繼前作的餘韻, 新作"A Memory Stream"風格上作出了一點轉變, 擺脫了以往Song-based的Post-rock格局, 更加著重整體氣氛, 淡化了靜和爆之間的落差, 細節部份造得很好, 結他部份的渲染絕對不下於原本動人的琴音.

開始的一曲"The Slow Wait", 由招牌式悠遠琴音開始, 再聽那豐富多變的編曲, 就己經是一個賞心悅耳的開始了.
筆者最喜歡那首"Call", 厚實的電子節拍, 配合中段開始的美妙結他演奏, 感覺很空曠, 深遠, 由靜到動是推進得如此不著痕跡. 之後一曲"Transcendnce", 單是一手細膩的結他, 己經很令人陶醉.

筆者相信The American Dollar的大碟作品有不少加工的成份, 一但器樂聲調校得很精緻, 而且背後零碎的電子效果更是點綴得宜, 那種豐富的層次感, 在高級音響裡播放相信更適合, 不知為甚麼, 筆者聽這張作品時, 不期然想起Coldplay的新作, 氣氛上兩者有點相像, 只是Coldplay多了流行的包裝.

推介試聽-"Call"


推介試聽-"Transcendence"



The American Dollar: Myspace連結

26.8.08

大將之風 - pg.lost


今年聽過好幾張Post-rock作品, 但令筆者真正動心的並不多, 其中pg.lost的新作"It's not Me, It's you"就是那少數之一. 難以忘記他們一曲"Yes, I am"所帶來的震撼, 是筆者聽過最出色的Post-rock佳作之一, 怎可能忘記那一手飄逸動人的結他音色, 剛烈與優美掌握得分毫不差, 完全突顯了他們作為一隊guitar-driven post-rock樂隊的風範, 難怪開始有人把他們與Explosions in the Sky(以下稱EITS)等神枱級Post-rock樂隊相比.

來自瑞典的pg.lost, 跟EITS的作風一樣, 只運用傳統的三件樂器, 就己經奏出令人著迷曲式, 一馳一張, 同樣他們在應該"爆"的地方, 爆得很淋漓盡致, 很美, 而且很有霸氣, 整體氣氛略帶點悲愴. 技術上, 對於結他音色和編曲的變化和調度, 都相當靈活.

之前曾推出過EP的主打曲"Yes, I am"理所當然地放到大碟裡, 當然除了此曲, 大碟裡的其他歌曲亦有很高的質素, 筆者較喜歡的"Pascal's Law", 開首己經有緊密連綿的結他和軍鼓打法, 迅速地凝聚了聽者的注意力, 那些結他音色是如此透徹迷人, 一少段靜態過後, 中段更把張力推至最高峰, 所有器樂己經變得急驟, 雖然是一般Post-rock曲式, 但功力十足, 處理得很成熟. pg.lost一些靜態部份很像之前提過的Immanu El (同樣來自瑞典), 有時結合了少許飄渺微弱的人聲, 充分表現了樂曲溫婉的一面.

雖然在現今Post-rock當中, 要聽出新意, 似乎是一件頗困難的事, 但有時調整一下心態, 別想太多, 其實自己還是很樂意被Post-rock的音樂牽著走.

推介試聽-"Yes, I am"


推介試聽-"Pascal's Law"


pg.lost: Myspace連結

1.8.08

炎夏電子妙品: Air France


初聽Air France, 確實令筆者想起上年聽過的瑞典樂隊The Tough Alliance (下稱TTA), 兩者同是來自瑞典, 曲風也是帶有Tropical/Surf-rock清爽氣息的indie-dance, 就算連電子音效的運用亦頗為相似, 而且他們不約而同, 都是獨立廠牌Sincerely Yours的旗下, 雖然少了TTA的活潑搶耳, 但Air France的音樂比TTA來得更輕盈, 細緻.

Air France最近剛推出了他們第二張EP "No Way Down EP"(上圖), 音樂巧妙地糅合了歐陸indie-pop和點點8o年代電子, 再加一些南美音樂元素, 令人彷如在叢林中寫意漫步, 感覺很laid-back自在, 仔細聽, 有不少電子部份會令人聯想起Pet Shop Boys的風格, 但又用得很輕描淡寫, 不著痕跡. 筆者較喜歡的一曲"June Evenings", 由鳥鳴, 孩子嬉戲的歡樂聲穿插其中, 配合復古味濃厚的synth-beat和結他音色, 加上一點點chill-out風格的飄渺女聲, 令到歌曲本身已經很有畫面, 像是一幅歡愉, 閒適的原林構圖, 好為炎炎夏日灑上一點涼意.


推介試聽-"June Evenings"


Air France: Myspace連結

17.7.08

不變應萬變. Delays


對筆者來說, The Delays可以說是2000年後Britpop時期, 一支很具個人風格的英國樂隊, 最突出的地方當然是男主音Greg Gilbert(上圖左二)的假音唱腔, 高音非常, 而且可剛可柔, 筆者曾經推介他們的慢版歌曲(例如前作: Waste of Space)給未聽過The Delays的友人們, 十之八九, 甚至一開始便理所當然地以為那應該是女聲, 可想而知, 他的聲線是如此雌雄難辨, 幾可亂真.

Delays是由兩兄弟Greg Gilbert和Aaron Gilbert為骨幹的四人英國樂隊, 由2004年 他們首張大碟 ”Faded Seaside Glamour” 開始, 便已經顯露鋒芒, 令筆者最深刻的是他們的成名歌曲”Long Time Coming”, 是一首很有陽光氣息的Brit-rock作品, 當然主音的聲線也是一聽難忘, 所以The Delays一直以來, 都能列入筆者一張”密切留意的樂隊”名單裡, 他們推出過的三張大碟, 都未曾令筆者失望過, 依然能保持水準, 尤其今年的新作 “Everything’s the Rush”, 越聽越對味, 感覺甚至比前作更精彩.


其實他們這次的風格轉變亦不算大, 只是加重了搖滾力度,無論音樂和用聲都比以前剛烈了一點, 處處流露出前輩樂隊Manic Street Preachers對他們的影響, 令他們原本陰柔的音樂底子裡, 湧著一股剛勁; Greg Gilbert的聲線仍然舉足輕重, 甚至演繹得比之前更奔放, 歌曲水準仍然非常的高, 令筆者真的由衷地從頭聽下去, 竟然連一點點”捱歌”的納悶感亦完全沒有.

主打曲“Hooray”, 爽快醒神, 盡現Delays活潑陽光的一面, 其餘的歌曲亦毫不失色, 曲式極為流暢, 少有稜角, 而且弦樂亦恰到好處地, 使歌曲更為明亮開揚, 令本身歡快, 搶耳的調子裡, 增添恢宏氣氛, 既有大搖大滾如一曲”Friends Are False”, 亦有溫婉動人的慢歌 ”Jet Lag”, 歌曲質素平均地出色, 要在當中選一首特別喜歡的, 亦是一件難事.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後britpop時期, 每隊band都力求在音樂上加以變化創新, 但很多時候, 都是新不如舊, 往往埋沒自己應有的風格, 而Delays在這張大碟裡, 儘量地減少了不必要的改變, 雖然算不上有甚麼破格或驚喜, 但卻進一步鞏固最適合自己的風格和態度, 而且仍然是筆者最樂意聽到的Delays.

現在送上幾首Delays三張大碟裡的一些選曲.

試聽-"Long Time Coming", from album "Faded Seaside Glamour":


試聽-"Waste of Space", from album "You See Colours":


試聽-"Pieces", from album "Everything's the Rush":


試聽-"Friends are False", from album "Everything's the Rush":


試聽-"Jet Lag", from album "Everything's the Rush":



The Delays: Myspace連結

9.7.08

沖浪與民謠: Fleet Foxes



終於要講到Fleet Foxes.

"Fleet Foxes - Ragged Wood"(上圖)應該是近日最令筆者動心的一張獨立搖滾作品, 他們是來自美國西雅圖的五人樂隊, 來自著名獨立廠牌"Sub-pop"旗下, 一向都覺"得Sub-pop"對獨立聲音的眼光不俗, Fleet Foxes無疑又成為了這廠牌另一重要棋子. 品味最挑剔的Pitchfork先給他們的EP 9 分的佳績, 再來大碟"Ragged Wood"亦拿下8.6分, 大碟亦曾經打入billboard 100名之內, 有意無意地攀上了流行的邊陲, 也算是錦上添花吧.

Fleet Foxes給我第一個印象是玩Indie-folk. 提起indie-folk, 很多時候會令人想起一些很"indie作風"的歌曲, 例如粗糙的音色, 大膽的編曲嘗試, 而且明顯不是玩旋律為主, 與流行調子沾不上邊的偏鋒作品. 但Fleet Foxes偏偏就是音色鮮明, 易聽度高, 而且他們還是會玩melody的呀, 就是那種與Surf-rock相似的美好旋律, 就好像一隊經高度正常化處理的Animal Collective(A.C.本身就是一隊古怪的indie-folk band, 有齊以上筆者提到的典型特徵), 不得不提, Fleet Foxes有一把indie-folk少有的靚男聲, 絕對令歌曲平添神采,

"Ragged Wood"是一張整體質素很高, 而且值得從頭至尾聽一遍, 很多歌曲都值得一再細味, 但筆者每次總會忍不住先跳聽到"He Doesn't Know Why"和"Your Protector"兩首, 不得了, 這兩首歌擁有今年最令筆者震驚的旋律編曲, 尤其副歌部份, 一聽難忘, 難忘呀. 當然不能不提"White Winter Hymnal", 又是一首動聽而雋永的indie-folk歌曲. 看來, 他們似乎己經模糊了indie和流行的界線, 打造了一張相信能討好兩邊的作品.

推介試聽-"He Doesn't Know Why"


推介試聽-"Your Protector"


推介試聽-"White Winter Hymnal"


Fleet Foxes: Myspace連結

24.6.08

Coldplay: 流行的另一面



這兩個星期, Coldplay三年以來的全新大碟"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 一如預期, 成為英國大細碟榜的冠軍, 且不談商業上和市場上鋪天蓋地的宣傳, 對筆者來說, 這次Coldplay真的殊不簡單.

如果要精簡地評價這張作品, 我認為他們是把這張作品對音樂深度的探求和流行曲風之間, 作了絕佳的平衡, 整體感覺既恢宏, 又不失其故有的旋律性, 又難怪, 這張大碟是由著名音樂人Brian Eno操刀監製, 不但樂器音色調得壯闊亮麗, 而且編曲更是令人驚喜.

喜見他們不會因為知名度日增而故步自封, Chris Martin大膽, 創新的意念, 都灌注在這張流行作品裡, 兩首主打"Violet Hill" 和"Viva La Vida"故然是相當稱職, 一貫Coldplay式流暢旋律, 尤其"Viva La Vida"裡響亮, 但不喧賓奪主的弦樂編制, 令整首歌生色不少, 註定會成為Coldplay其中一首經典之作, 而且Apple iTune更為"Viva La Vida"製作了一段相當眩目精彩的廣告, 值得一看.

但若果只聽這兩首歌的話, 其實並不能真正領會到全碟的精髓, 驟聽起來, "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 宛如一張帶有Instrumental-rock氣息的英式搖滾. 一曲"42", 上半部由琴音引入, 令人聯想起John Lennon經典作"Imagine"裡簡簡單單的鋼琴旋律, 配以Chris Martin招牌溫婉的聲線, 效果已是美不勝收, 到了中段來一個急遽的變化, 結他狂燥奔放, 情形就好像Radiohead名曲"Paranoid Android"裡精神分裂的二元推進, 最後再由靜靜的琴音作結, 首尾呼應, 很完整而令人愜意的曲子.

試聽-"42"


同樣的情況, 也緊接發生在"Lovers in Japan-Region of Love", 剛好相反, 是此曲上半部爽朗搶耳, 器樂豐富奪耳, 但中段淡去過後, 是和緩的琴音和唱咏, 如此忽動忽靜的鋪排, 再加上氛圍化的樂器音色, 我想如果Coldplay想轉玩Post-Rock, 相信也挺有潛力.

弦樂在"Yes"裡得到很好的發揮, Chris Martin壓低了聲線, 以配合歌曲沉穩的推進, 而且伴隨著點點暗湧, 編曲方面繼續不按理出牌, 中後段好像突然接上另一首曲子, 彌漫著一片飄渺. 全曲都很有Art-Rock味道, 可以說是一首最不像Coldplay的歌曲.

結尾曲"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 編曲上的變化己經很流暢, 後半部彷似Sigur Ros的風格作結尾, 感覺清冷而夢幻. 全碟好像有一種連綿不絕的整體性, 聽完一次, 都有點餘韻未了的感覺, 雖然監製Brian Eno的修飾到處可見, 但Coldplay強調這張作品裡的歌曲, 由基本樂器到大部份構思, 完全是本體成員一手包辦, 而不獨是一張加工拼湊而成的錄音室大碟.

如果抱著一個聽流行搖滾的心態去聽這張作品, 相信會有不同程度的驚喜, 他們的野心, 無形中更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Coldplay既保持他們以打造動人旋律為己任, 又能以此作為台階, 更進一步, 突破自己, 在音樂上作不同的嘗試和探求, 甚至在作品裡開始表露自己"逆流行"(Anti-pop)的意向, 筆者感覺像是重新認識了他們一樣.

這會是Coldplay一次重要的轉捩點嗎?


Coldplay: Myspace連結

17.6.08

出口 (feat. Passenger)


最近心情就如天氣一樣大起大落, 很多時候天空還是滿佈陰霾, 從科學的角度, 缺少陽光會使得腦下垂體分泌的褪黑色素增加,褪黑色素本來是種令人容易入睡的要素, 但有時卻會使人變得情緒低落, 煩躁, 自己從來都對這方面有點敏感, 卻興幸為自己的情緒化找到如此一個理性的藉口. 日子過得很快, 應該來的那一日, 好像就在眼前.

好在, 更興幸的是, 我找到音樂作為紓發情緒的最佳出口.

來自英國Brighton的Passenger, 最近推出他們首張大碟, 碟名正是點題主打的一曲"Wicked Man Rest", 相信某些熟悉筆者的友人己經欣賞過, 而且都有很正面的評價, 在這裡我也不厭其煩地放上此曲的MV. 精緻細膩的音樂, 精準, 內歛而不落俗套的流行調子, 酷似Maroon 5聲線的主音唱出了一種彷彿不斷堆疊的落寞.

拜托. 未聽的. 也聽一下.


Passenger - Wicked Man Rest


Passenger: Myspace連結

1.6.08

與My Little Airport的"一夜情"


這篇文章的題目用上一個比較大膽, 曖昧的名稱, 也正好配合My Little Airport歌曲主題一貫的作風.
昨晚亦與友人細孖匡一同觀賞他們出道以來最大型的音樂會(上圖), 背後有林一峰主理的Lyfe Music單位負責統籌, 令整場表演更加事半功倍. 遺憾的是昨晚的表演不能拍照, 唯有在這裡以文字勉力作為一個記錄吧.

樂隊簡介

My Little Airport是由女主音Nicole和結他手阿P組成, 正如阿P在昨晚的表演裡半戲謔的稱My Little Airport為"indie奇葩", 打從他們2004年第一張大碟"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的注目開始, 他們在香港indie界的知名度便如日俱升, 至到2007年第三張大碟"我們在炎熱與抑鬱的夏天,無法停止抽煙", 更是不少本地indie樂迷心目中的年度佳作, 不但見報, 見刊率奇高, 更吸引了外國獨立廠牌Elephant Records, 為他們推了一張精選碟(?), 而且更被音樂媒體allmusic選為2007年Twee-est Band in the World, 這個小小的飛機場, 名聲己經傳到了海外.


My Little Airport成功之道, 在於他們的歌曲有一份率性, 除了一些殘酷, 悲哀, 但現實到不得了的歌詞外, 亦有一些從生活, 自身經驗裡延申出來的想像, 容易令人產生共鳴, 當然他們以有趣的手法表現大膽的主題, 寫人之不敢寫, 亦是他們成功突圍的因素之一. 加上活潑而帶點夢幻的音樂部份, 簡單易聽的編曲, 取了比較大眾化的Twee-pop風格, 旋律甜美,流暢, 相信亦是他們廣受歡迎的原因.

表演

昨晚表演先以The Pancakes作為暖場嘉賓. 小個子的女主音Deejay, 好像有幅長不大的臉蛋, 昨晚更以一頭紅髮示人, 筆者之前對她的歌曲不甚了解, 但清爽活潑的歌曲, 生活化的歌曲主題, 動聽的結他彈奏, 都令筆者對她重新留下不錯的印象.

表演了4首歌曲的The Pancakes退場後不久, My Little Airport的樂隊成員陸續進場, 阿P全晚主力結他部份, 部份歌曲更以認真不錯的鋼琴彈奏, 而Nicole則專心主唱部份, 女Bass手和鼓手皆是來自22 Cats的成員, 此外他們亦有一班好友協力相助, 包括有Marshmallow Kisses結他手Peter, Nicole的妹妹(但究竟是哪個呢), 有兩位和音, 一位前人頭馬成員(名字不肯定..^^")作客席小提琴手, 及一位法文女詩人的獨白, 台上就好像一班indie好友的自家音樂派對, 感覺毫無拘束, 如此full band的陣容, 都不難想像, 他們會把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重新演釋得充盈飽滿.
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都比較短促, full band的陣容無疑加強了他們一些小品式歌曲的層次, 力度和長度, 而部份曲目更予以特別的演釋, 著實給聽眾一些驚喜. 例如"悲傷的採購"的現場版本, 在鋼琴的襯托下, 緩緩推進, 便多了一份優雅. 當然也有一些是簡單的二人清簡的演釋, 重演CD裡的氣氛. 幾首首本名曲"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 "失落沮喪歌", "我愛官恩娜,都不及愛你的哨牙", 以及窩心的"馬田的心事"等等, 當然全無遺留地一一表演了, 台下觀眾亦不時跟著節拍拍手.

試聽-"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


帶點害羞的阿P不時與Nicole針鋒相對, 互相搞笑一番, 一些有趣的生活瑣事, 即場爆肚的說話, 都引得台下哄堂大笑.

表演尾段, 主辦人林一峰亦走到台上, 與他們Jam歌一番, 除了表演了改篇作"浪漫九龍城"(改篇自My Little Airport的浪漫)外, 更與他們合唱了一首"Indie悲歌", 說真的, 一直覺得這首歌真的寫得很好, 道盡了indie音樂人的辛酸, 身為樂迷, 的確值得一聽.

"專業音樂人/不想音樂有indie之分/彷似些有錢人/從不理會貧窮的心/但我沒有怨恨/即使滿心傷痕/不管主流傳媒多黑暗/討厭你的人/只會繼續火滾/喜愛你的人/不會個個現身/但你要繼續前行/多遠請不要問/總有些人陪在你左近/我要這首歌/在大氣電波飛行/讓DJ可播另一種聲音/但佢地沒有責任/肯播是我的運/只怪我的聲音太啃/只怪我的公司無銀/我與大眾永不會拉近/就算沒法流行/總想繼續前行/出碟你記得幫襯。"

有時放下對音樂的挑剔和偏執, 聽聽My Little Airport的作品也是一件樂事.

以上的描述若有不準確之處, 歡迎指正或補充.
另外, 不知有沒有人知道當晚的完整Set List呢?



LYFE Music
維港唱片

My Little Airport: Myspace連結
My Little Airport: 官網連結

21.5.08

獨立可人兒: Lykke Li


瑞典新晉獨立歌手Lykke Li, 並不算美, 但就有一種獨特氣質, 吸引著筆者. 她出生於藝術世家, 父親是音樂人, 母親是攝影師, 自五歲起己經學習芭蕾舞, 之後幾年間上過電視當過舞蹈員, 如此背景, 難怪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藝術表演者的氣質. 現年22歲的Lykke Li, 從小開始已經志向遠大, 不甘心只當一個不起眼的舞蹈員.

"But it (dancing in TV show) was boring – I wanted to create."

啓發她的是Madonna. 她第一張擁有的盒帶, 就是Madonna的"Immaculate Collection", 小時候還試著模仿她的表演姿態, Lykke Li欣賞她從無到有, 敢於夢想的態度, 即使自己不是天才橫溢. 所以Lykke Li 19歲便隻身去到紐約, 追逐她的理想. 但音樂上, 她並沒有受Madonna的流行元素的影響, 而是傾向欣賞Velvet Underground(60年代的另類音樂祖師)等的獨立搖滾, 對一個年輕女生有如此獨特的品味和取向, 筆者還覺得挺酷, 令人聯想起電影"JUNO"裡, 女主角對經典另類音樂如Sonic Youth等的偏愛.

由同鄉Björn Yttling(@Peter Bjorn & John)精心為Lykke Li打造的首張專輯"Youth Novels", 未聽之前已經想像得到, 歌曲大概會走精緻, 簡單的indie-rock路向, 因為Peter Bjorn & John正是走相類似的風格, 而主打歌之一 "I'm Good, I'm Gone" 就好比當年他們一曲大熱的"Young Folks"一樣, 令人印象難忘, 簡約的編曲, 有趣易聽的副歌, 還加上很型格的Live MV, 都表現了Lykke Li特立獨行的音樂才氣.


Lykke Li - I'm Good, I'm Gone (MV)

大碟風格很多變, Hip-hop, folk, old-school blues等等都可以找到, 而且還用上不同的奇特樂器, 如小型鋼琴, 玩具笛子, 電子鍵琴等, 音樂的層次和厚度都儘量造得很簡約清澈, 而很少會聽到飽滿充盈的力量感, 但旋律卻繞富趣味, 有時不經意滲出來的童真和暖意, 沖淡了整體偏向冷調的疏離. 當然不得不提Lykke Li的獨特聲線, 是一種很嬌滴滴(加上一些假音), 同時帶點神經質(藝術家的?)的唱腔.

以下是Lykke Li的一個相當有趣的footage, 看似簡單湊合的成員, 卻玩出不一樣的街頭樂趣.


Lykke Li - Little Bit (Footage MV)

由音樂, 形象到作風, Lykke Li到註定成為今年筆者最欣賞的indie新人之一.

Lykke Li: Myspace連結

18.5.08

地下之約: The Undergorund 59 Gig@The Cavern


昨晚應了友人的約, 去觀看他們樂隊的"處男"第一次演出. 並且欣賞了四隊風格截然不同的樂隊表演.

友人的樂隊Modern Children(上圖)在主持的介紹下, 樸素打扮的成員們陸續走進表演台, 台下熟悉他們的朋友和同事隨即報以熱烈的歡呼聲. Modern Children一直以不拘一格作為創作原則, 又或者可籠統稱為indie-rock吧, 而所用的樂器亦很豐富, 傳統搖滾器材以外, 還有小提琴, 一部趣緻的玩具式手風琴, 小型木片琴, 色彩奪目的彩虹琴(Rainbow Bells), 以及一部Laptop. 歌曲不算多, 我想有4-5首吧, 但他們以連貫的方式把風格不同的歌曲串連在一起, 由爽朗的indie-pop, 混雜並同時推進到indie-rock, 尤其間場的小提琴音, 小手風琴, 木片琴等都給筆者一種強烈且別具風情的indie-rock感覺, 還有Laptop的電子音效, 進一步豐富了層次, 雖然要調教各種樂器的音色和層次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但見他們交替把弄著樂器, 那種團隊默契真的少一點也不行. 不知不覺歌曲己經無縫地接入到post-rock的境界, 連綿爆發的起伏, 準確地掌握了post-rock應有的張力, 包圍感尤其強烈, 雖說可以再狂放一點, 但第一次出show來說己經拿掐得很好了, 加上post-rock對於很多聽band sound的人來說, 相信可以帶來新鮮感吧.

[推介]Modern Children: Myspace連結

第二隊進場的是Velvette Vendetta, 一看功架便知他們不會是第一次表演, 除了打扮很酷, 很有台型之外, 技術亦甚為了得, 主音的聲線很自然令人聯想起Muse, 或者Placebo, 假音游刃有餘, 亦有點Glam-rock風格, 而筆者相信他們音樂上亦受到J-Rock的影響. VV別出心裁地翻玩了Michael Jackson的一曲, 非常不俗, 驚喜之餘, 亦把氣氛推到熱點. 可惜最後他們的音樂變得很Hard-Rock, 那便不太合筆者的taste了, 但相信他們這種紥實的樂風最能吸引觀眾的注意.


第三隊進場的是Poubelle International(上圖). 從myspace聽到他們的作品, 令筆者對他們有所期待. 很有趣, 刺激的音樂, 三個分別穿上數字Tee的外國人玩的是典型post-punk急激, 跳躍的結他及bassline, 為現場帶來不一樣派對氣氛, 除了是筆者與友人最為熟悉的風格外, 主音的生鬼, 互動的演出, 也是令人投入的原因.

Poubelle International: Myspace連結

至於第四隊出場的Skin Deep, 也沒有甚麼說, 感覺一般的pop-rock曲式, 好像每首歌的差別都不大, 筆者覺得這類pop-rock, 大可花心思在副歌部份, 搶耳一點, Sing-alone一點會更好吧.

13.5.08

高清法國香頌: Keren Ann Live in HK


演唱會完場後, Keren Ann那透徹無瑕的唱腔依然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與同行的友人都得出一致結論: Keren Ann 的現場聲線演繹, 絕對比聽CD更好, 更清澈, 可能是少了CD裡一些後期添加和修飾.

高清的不是視覺上, 而是聽覺上.

除了天然的聲線, 樂器的音色和音響質素真是很好, 音色圓渾, 明亮, 而且層次分明, 絕不比大場遜色. 整體偏暗的燈光, 可能是為了襯托音樂本身低調, Laid-back的浪漫風格.

一行三人, 包括低音結他手(看來有點中亞人的血統), 鼓手, 及主角Keren Ann陸續進場, 以一曲"In Your Back"先行, 她的聲線, 隨即響徹整個劇院, 全場瀰漫著一陣又一陣, 樂乎觸得到的法式浪漫氣氛. 其間, Keren Ann笑說怎麼香港的觀眾都這樣有禮貌了(You Guys are so polite), [筆者心想: 別奇怪, 香港人看演唱會一向也很斯文], 高潮所在, 兩曲大家耳熟能詳的"End of May", 和"Lay Your Head Down", 醒悟的現場觀眾報以比之前更狂熱的歡呼和掌聲, Keren Ann一行亦不時帶動觀眾跟Beat拍手, 進一步推高了熾熱的情緒.

試聽-"End of May", from album "Not Going Anywhere":


部份歌曲的現場表現比聽CD多了份動態, Keren Ann溫文之餘, 亦有其剛烈的一面, 尤其在第一次encore之後, 把弄著電結他, 與隊友翻玩了Joni Mitchell的一首"Big Yellow Taxi". 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在第二次encore之後, Keren Ann獨個兒走到台上, 要求完全關上台上燈光, 在看不到她的芳容下, Keren Ann清唱了一首"Manha De Carnaval", 無瑕的唱腔, 技驚四座之餘, 亦充份表演她聲線的獨特韻味, 令人印象難忘.

只可惜表演略嫌短了一點.

完場後, 別了友人, 一路暗自哼著最愛的一曲"Lay Your Head Down", 一路踏上歸家的路.



Keren Ann: Myspace連結

17.4.08

叛逆電子耍樂: Crystal Castles


Crystal Castles無疑是今年最刺激的樂隊之一. 筆者早於他們推出首張同名大碟時, 便己經禁不住反覆試聽過他們幾首大熱作品, 有趣, 兇狠, 暴烈的8-bit電音蜂擁而至, 完全激發起筆者的dance scence熱忱.

來自多倫多的Crystal Castles是由電子鍵琴手Ethan Kath和女主音Alice Glass組成, 雖然是2003年組成出道, 但直至今年才正式推出首張同名大碟, 對喜歡New-Rave的樂迷來說, 算是苦候多時了, 而在這之前己經有不少零星曲目相繼在網上流出, 亦可見樂迷的著急程度. Crystal Castles把一部陳年的Atari 5200晶片改裝到鍵琴裡, 試圖造出一些粗糙, 暴烈的8-bit電音, 出道幾年間, 除了創作自己的歌曲外, 還不停為不少創作單位作混音, Klaxons, Bloc Party, GoodBooks等等, 技巧越來越純熟, 風格越來越鮮明, 再加上狂放的現場演出, myspace裡過百萬的點擊播放率, 短時間內, 他們已經在New Rave界建立起自己的名聲, 不少樂迷, 都把Crystal Castles視為近年New-Rave的中堅份子及先鋒之一.

筆者認為一個好的dance music, 最重要的條件是夠"放", 而Crystal Castles令人望穿秋水的同名大碟, 質素並沒有令等待的人失望. 當然要提一下他們的成名作"Alice Practice", 一首滿載遊戲機電音的作品, 彷如"Super Mario Bro."食金幣, 變身的音效連綿不絕, 主打歌果然是提神醒腦.

如果只得一首兩首佳作的大碟, 我想不會值得我大書得書, 事實上無論歌曲的質素及編排, 大碟Crystal Castles都遊刃有餘, 尤其是每首歌的節奏靈活多變, 避免了由單一節奏走完全場的枯燥曲式, 而且收放自如, 女主音除了把模糊, 扭曲的嘶喊, 雖然在大碟中貢獻不算多, 但卻進一步豐富了原本已經叛逆, 激進的音樂, 而且不能少看她在演場現出的氣氛煽動.

試聽-"Alice Practice

試聽-"Crimewave"



Crystal Castles - Courtship Dating (footage + MV)

Crystal Castles: Myspace連結

25.3.08

S.S.L.Y.B.Y


08年以來, 誠然有不少優秀作品, 但一直沒有遇上真正令我稱心的樂隊, 直至筆者找到這隊來自美國獨立樂隊"Someone Still Loves You, Boris Yeltsin"(以下簡稱SSLYBY). 名字"Boris Yeltsin"是取自前蘇聯第一位總統葉利欽, 好一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冗長隊名, 但歌曲卻是輕巧清爽, 平易近人.

聽著SSLYBY, 很容易人想起Weezer或者Bishop Allen等已有一定名氣的獨立樂隊. SSLYBY的Acoustic-based作風跟之前提過的Bishop Allen很像, 不但是曲式上, 連器樂的音色都儘量保持得很Raw, 很真實; 而若果把Weezer帶點噪底的結他音色調低, 甚至變為不插電, 你會發現SSLYBY很有早期Weezer的影子, 是一種很輕盈的美式Power-pop風曲, 同樣以結他作為歌曲的主旋律, 由木結他到電結他的變化都很流暢.

06年的他們的第一張大碟"Broom", 推出時在獨立圈裡己經得到不少讚譽. SSLYBY的歌曲並不刻意要搶耳, 但那種暖暖帶點陽光氣息的氣氛, 會令你樂意地把他們一再播放, 當然偶有不少較有力度的歌曲例如"Oregon Girl", 動聽卻又不會有太嘈吵. 我以為"Broom"已經很不錯的時候, 他們08年的新作"Pershing"似乎更進一步, 仍然有動聽的結他旋律, 而且當中的變化更令筆者驚喜, 歌曲更為流暢, 很輕易地抓住我的耳朵. 首選有"Think I Wanna Die", "Modern Mystery". 禁不住一再播放, 不獨是個別一兩首, 就算整體也是相當出色. 心想今年至直現在終於有張作品可以穩佔筆者年終榜一席位.

試聽-"Oregon Girl", from album "Broom":


試聽-"Think I Wanna Die", from album "Pershing":


試聽-"Modern Mystery", from album "Pershing":


S.S.L.Y.B.Y: Myspace連結

10.3.08

Long Lasting Longwave


有留意本Blog右邊"Artist i Like Most"一欄的話, 會看到Longwave樂隊的名字. 筆者曾不至一次非正式地寫過Longwave, 但之前的都是有些感情用字之作, 不提也罷. 現在就重新介紹這隊筆者最愛的美國獨立樂隊.

事緣筆者幾年前在allmusic.com查找美國Post-Punk樂隊The Stills的資料時, 在他們的Similar Artists中無意之間找到Longwave, 隨意Click來試聽, 初時感覺很不錯, 越聽就越著迷, 聽的是他們03年的大碟"The Strange Things", 亦是他們最突出的作品, 無論在歌曲的深度和質感都予我很深的印象, 但不要以為他們的風格就是Post-Punk, Longwave的歌曲除了有時帶點低迴的情緒外, 我實在聽不出他們跟Post-Punk有何關連.

儘管Pitchfork吝嗇地只給"The Strange Things" 3.7分, 但筆者曾聽過不少網友對他們的評價是 "他們理應更受注目才是呀", 在這個有太多滄海遺珠的獨立圈裡, 這種評價難免武斷, 而且帶點主觀情意結, 但反觀他們初出道時, 無論時間和地點都實在有點不太好運, 因為他們在2001年遇到的是The Strokes和Interpol這兩隊劃時代的紐約獨立樂隊嶄露頭角的時刻, 同是出身紐約的Longwave只能概嘆時不與我. 而且同年, Longwave的首張大碟"Endsongs"(下圖左), 誠然, 並不是甚麼一嗚驚人之作, 一隻風格似乎不算特出的作品, 但首首皆是溫婉動人的indie-rock小品, 最易入耳, 難怪在他們其後的巡迴演出後, 他們的作品會迅速在各校園裡流行起來.

試聽-"Best Kept Secret":



2003年大碟"The Strangest Things"(上圖中)是由Mercury Rev/Flaming Lips的成員David Fridmann操刀監製, David Fridmann亦是獨立圈內一個頗資深的監製. 雖說是美國樂隊, 但Longwave在"The Strangest Things"裡展現的卻是偏向英式風格, 整體音樂以至唱腔都帶有點點Shoegaze的迷曚, 微嘈的氣氛, 表現亦比之前更深刻和激情, 既有爽朗易聽的Indie-rock歌曲, 亦有重實驗味道的Noise-pop作品, 音色和編曲都調教得變化多端. 開首"Wake Me When It"s Over"和"Everywhere you Turn", 響亮的鼓擊開展shoegaze式飄渺的背景結他, 樂器演奏脈絡分明, 空間感強, 配合主音Steve Schiltz感情化的唱腔, 緊緊牽動筆者的情緒, 越來越覺得這就是我最喜歡的Longwave曲式.

試聽-"Everywhere You Turn":


Pool Songs亦是一首悅耳得令難以抗拒的歌曲, 彷彿是之前"Endsongs"小品風格的延續, 不同的是結他部份偶然帶點狂噪表現.

試聽-"Pool Song":


另一個筆者喜歡Longwave的地方, 是他們的歌曲常帶有落寞的情緒, 有例如一曲 "Meet Me at the Bottom", 低迴壓抑的聲線, 與音樂緩緩地擴展成一片憂鬱的氛圍, 越聽越沉, 令人聯想起Radiohead的顧影自憐. 但愁緒過後, 我們有溫暖的主打歌"Tidal Wave", 這首註定成為他們的首本名曲, 是一首流暢得很的pop-rock作品, 歌名與隊名也好像互相呼應一樣, 每次聽著這首歌, 心頭總有一份莫名感動, 我就知道我的身邊不能少了她.

試聽-"Tidal Wave":


試聽-"Meet Me at the Bottom":


05年的第三張大碟"There's a Fire"(上圖右), 封面設計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 但無礙他們依舊保持的不錯質素, 歌曲依然充滿動態和變化, 反映Longwave嘗試探求更豐富的音樂質感, 全碟整體彌漫著神秘而帶點夢幻的想像, 層次感更強. 在我眼中大碟"There's a Fire"中的Longwave似乎比之前更進一步了.

試聽-"There's a Fire":


由01年至到05年的"There's a Fire", Longwave一共出了近11張EP及Single, 而且舉行多場美國, 英國, 日本, 澳洲等的大型巡迴演出, 成功吸納了不少樂迷, 儘管他們並不刻意追求要大紅大紫, 謙說:

"In a way we've made the record and our job is done already and all we can do now is hope it sells enough to allow us to make another and be a full time band for as long as we want to be."

我想, 這亦是大部份獨立樂隊的感言, 誰不希望可以一張接一張地, 在獨立圈裡留下自己的痕跡哩. 最近在他們的官網和Myspace上試聽了他們的新歌, 很是不錯, 他們好像不曾令我失望過, 現在滿心期待Longwave快將推出的新碟.

最後送上他們一首folky得很, 簡單易聽的小品 (B-side作品).

試聽-"When it's Gone":



Longwave: 官網連結
Longwave: Myspace連結

4.3.08

"地下"人行道: Pavement


美國另類樂隊Pavement曾給我相當愜意的音樂回憶. 叫得做另類搖滾, Pavement的風格當然絕非"善類", 作為90年代最具代表性另類樂隊之一, Pavement一直貫徹其Lo-Fi精神, 編曲讓人難以捉摸, 時疾時緩, 音樂變化突兀而有點支離破碎, 你以為歌曲應該停的地方, 它偏要繼續, 你以為它繼續的地方, 它偏要停下來, 而Malkmus(上圖中)帶點神經質的唱腔我想不是人人接受到. 但上面的描述並無自己"潑冷水"之意, 而且我覺得Pavement的結他演奏, 才是真正令我留下深印象的原因.

Pavement 92年的第一張專輯"Slanted and Enchanted"(下圖左)己經成功吸引不少目光, Pitchfork把這張作品列入他們Top 100 Albums of the 1990s的第五位, 這張他們形容為最刺激同時最令人迷惑的作品中, 歌曲結構很是隨意, 充滿躁狂的結他音色, Lo-Fi手作般的粗糙音質, 隱約還滲透出Punk和Grunge的氣味, 有時會覺得好像聽Demo一樣不加修飾, 我想如果第一次聽會大讚好聽的話, 那可能只是自欺欺人的門面說話, 但不能否定它在indie圈裡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但新手的話, 還是不建議列作入門.


直至1994年Pavement的癲峰之作"Crooked Rain, Crooked Rain"(上圖右), 旋律性和技巧無疑更加紮實, 大碟裡調和了荒誕, 即興, 少一點放肆, 多了點趣味, 令人再次意會到Pavement是可以譜出流暢動聽的歌曲; 一首"Range Life", 明顯是melody-driven的小品曲, 流暢爽朗的結他, 聽著聽著, 有點不想它停下來; 至於古靈精怪的歌曲, 最出名的則有"Cut Your Hair", "Gold Soundz"等等, 每次聽它都好像一個新鮮體驗, 興之所致, 想找點另類歌曲衝擊一下時, 這張作品也是正合口味, 至少, 對我來說, 聽覺品味上不用作太大的調整.

試聽-"Range Life":


試聽-"Cut Your Hair":


試聽-"Gold Soundz":


"Crooked Rain, Crooked Rain"的成功, 幾乎令Pavement跨進主流樂壇的門檻, 但Pavement獨特而鮮明的風格, 註定他們沒法真正取悅主流大眾, 甚至帶有"逆主流"的意向, 所以他們也樂於舉著Lo-Fi主義的旗幟, 抗衡當時本土的Grunge以及來勢洶洶的brit-pop入侵, Pitchfork亦把這張作品列入他們Top 100 Albums of the 1990s的第八位.

一想起Pavement, 筆者腦海裡就會不其然想起他們一曲"Shady Lane"裡的結他旋律, 簡單, 動聽, Malkmus飄忽唱腔使歌曲更添趣味, 這是一首較他們後期的作品, 收錄在1997年的"Brighten the Corners", 音色感覺乾淨點.

試聽-"Shady Lane":


還未到2000年, 出了五張專輯的Pavement退下了歷史舞台, 宣佈解散, 而他們當中三張經典作品包括上文提到的""Crooked Rain, Crooked Rain"近年亦相繼推出Deluxe版, 而且再版的規格, 內容豐富得誇張, 包括B-Sides, 現場及電台錄音, 絕版EP曲目, 罕見及未推出過的曲目, 包裝精美的2CD, 加起來有近50首歌, 誠意度爆燈, 絕對超額滿足了作為Pavement粉絲的筆者.

之後, 隊中主音結他手Stephen Malkmus另組Stephen Malkmus and the Jick, 而且剛好在筆者生日那天推出新專輯. 還未聽到他的新作之前, 唯有先翻煲Pavement的舊作吧.


Pavement: LastFM連結

25.2.08

法式趣味: Monade


不知是甚麼道理, 任何歌曲只要是唱著法文, 大部份人(筆者?)就會認為那是高人一等的品味, 值得在友儕間炫耀自己是如何high-class的一件事, 即使歌曲的音樂方面不怎麼樣, 甚至言過其實, 或許法國那種標籤化的浪漫情懷己經很根深柢固吧. 但接著來介紹的法國樂隊Monade, 就有著殊不簡單的深厚資歷.

有著一定聽歌年資的indie樂迷, 我想對Stereolab這隊英國樂隊並不感到陌生, 作為90年代最重要的一隊另類樂隊, 他們獨特的Avant-pop風格在獨立圈裡成功凝聚了不少"粉絲"群, 而Monade就是Stereolab的女主音Lætitia Sadier另組的一個單位, 不知不覺Monade今年己經出到第三張大碟, 包括05年及今年, 而Stereolab自04年出版過大碟後便趨向沉寂, 不禁心裡暗忖:Monade這個side-project最近似乎有點反客為主的意味.

入正題, Monade新碟"Monstre Cosmique"(英譯:Cosmic Monster[宇宙怪獸])依然帶有多少法式情壞, 整體歌曲都是輕靈, 淡然, 有點Jazz和Lounge的感覺, 女主音的聲線, 像是專為indie-pop/French-pop而設一樣, 稱職但不是重點, Monade的音樂部份才是令我回味之處, 細聽之下編曲明顯帶有Stereolab式實驗風格, 但歌曲整體聽來還是甜美, 閒適, 部份歌曲的音樂變化實在令人嘖嘖稱奇, 越聽越有趣.

碟內第三首"Lost Language", 算是圓渾流暢, 鮮明的bassline和獨特的鼓點, 控制著整首歌的節奏, 時緩時急, 間場的弦樂配套令歌曲生色不少, 但器樂的編排包括電子效果, 鍵琴等等己經出現一點不常規的變化, 好戲剛剛上演, 而更難捉摸的音樂變化陸續有來.

試聽-"Lost Language":


到了後半段一首"Invitation", 最是精彩, 剛開始緩緩推進, 動聽醉人, 但不安本份的Monade, 不到中段便把歌曲加重節奏和密度, 接著又放緩, 最後一路很laid-back, 很寫意地結束歌曲. 大碟尾段己經混進了不少弦樂, 並依然把弄著甚為即興的編曲, 有些音樂部份的感覺和氣氛像是樂器版的AIR, 一些略帶歐陸electro-pop味道的電子音效亦令筆者似曾相識.

試聽-"Invitation":


Monade這張大碟的整體風格上亦沒有過份與Stereolab保持距離, 豐富的元素, 有趣而跳脫的編曲, 依然增加了大碟的耐聽度.



Monade: Myspace連結

15.2.08

絕美的音樂怪獸: Monster Movie


當筆者第一次聽到Monster Movie的幾首歌曲, 心裡一直難以相信, 世上(除Post-Rock以外)竟有如此美麗的搖滾音樂, 彷如置身夢裡, 在心裡激起難以平復的感動, 那段時期, 筆者極速地四出補購M.M.的所有的4張大碟, 近年亦積極搜羅他們其餘的EP.

要談Monster Movie, 不能不由他們的前身Slowdive說起, Slowdive這隊90年代經典的Shoegaze樂隊解散後, 結他手Christian Savill便另組三人的Monster Movie, 風格上可以算是Slowdive的延續, 同樣是Shoegaze一貫厚厚的結他氛圍, 飄逸而美妙的"白色噪音", 但M.M.的音樂卻來得更為夢幻, 更為旋律化, 飄而不散, 目的明確, 就是打造一首首易聽, 動人的Dream-pop/Shoegaze入門歌曲, 2002年的他們的首張大碟"Last Night Something Happened"(上圖左)就是最佳的示範作, 當中我最愛的一曲"Shortwave", 沉沉的低頻電子在背景開展, 襯托著空靈的vocal, 整首歌的感覺令人印象難忘.

2004年的"To The Moon"(上圖-中下)編曲上的起伏比之前更大, 噪與緩之間變化顯著, 但依然動人, 同年另一張迷你專輯"Transistor"(上圖-中下), 只有7首歌曲, 但質素上乘, 尤其一曲"Chances are High"是如此美妙動聽, 女聲部份是由Indie-Pop樂隊Experimental Aircraft的女歌手Rachel Staggs參與, 作品比之前多了份幽幽的民謠氣息.

到了06年的大碟"All Lost"(上圖-右), 不太討好的封面好像沒有把樂迷嚇倒, 評價還是很不錯, 當然筆者連試聽都沒有便毫不猶豫入手. 大碟多了不少新嘗試, 尤其是合成器樂的部份很多, 由shoegaze結他為電子/Ambient的風格, Monster Movie的歌曲還是依舊清爽美好, 但新手如果想認識真正的M.M., 我還是會推介他們之前的作品, 但不能否認, 當中的主打歌"Vanishing Act"是一首人聽人讚的美麗作品.

關於Monster Movie其實可以花筆者更長的篇幅去推介. 但其餘的感覺, 還是讓音樂本身去表達吧.
(要抽選M.M.的最愛歌曲, 本身亦是一件苦惱的事)

試聽-"Shortwave", from album "Last Night Something Happened":

試聽-"Colder Days", from album "To the Moon":

試聽-"Chances are High", from album "Transistor":

試聽-"Vanishing Act", from album "All Lost":



Monster Movie: Myspace連結

9.2.08

不是"閃卡"之 New Pornographers


近期"閃卡"事件鬧得全城熱烘烘, E先生似乎成為不少人狠批的pornographer, 事件令筆者不其然想到這隊來自加拿大的優質Indie-pop樂隊New Pornographers.

其實筆者對他們的認識不算深, 只聽過他們最近兩張大碟而已, 但NP那種爽勁, 搶耳的美好歌曲, 絕對會令人對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NP 2005年的大碟"Twin Cinema", 大力打造明快豐富的獨立流行作品, 喧鬧, 卻不會令人感到吵耳, 在這寒冷的天氣, 令人聽得熱血沸騰, 而"Twin Cinema"更是一首很稱職的主打歌.

NP的編曲其實並不簡單, 粗中有細, 有Indie-pop的活潑, 亦有Indie-Rock一貫的有趣變奏, 但在鼓擊的帶動下, 令他們的作品都變得流暢而不見菱角. 出色的器樂演奏, 錯落有致, 男女聲交替唱詠, 更令歌曲生色不少.

另外, "Twin Cinema"這張作品亦得到不俗的商業成功, 除了首次打入Billboard第44位外, 在Pitchfork Media裡亦取得9.0的高分.

試聽-"Twin Cinema":


New Pornographers: Myspace連結

6.2.08

鼠年快樂~


恭"鼠", 恭"鼠". 筆者祝 大家鼠年 身體健康, 開開心心, 日日有好歌聽~

應一應景, 送上唱作歌手Badly Drawn Boy一首窩心, 動聽的歌曲MV: "Year of the Rat".

世界 多D擁抱, 少D爭吵.



Badly Drawn Boy - Year of the Rat MV


4.2.08

異色[瑞]典型女聲: El Perro Del Mar


瑞典女聲, 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清新脫俗, 或者甜美可人, 像Club 8, 或是Cardigan之類, 但化名為El Perro Del Mar(西班牙文: 意謂the dog of the sea)的Sarah Assbring總給人另類, 異色的感覺. 如果要找個相類似的女聲比較, El Perro Del Mar比著名唱作女伶PJ Harvey更添一份詭異, 帶點稚氣(儍氣?), 兩者雖然同樣蒼白, 淒美, 但El Perro Del Mar聽落仍然有傳統indie-pop俏皮風格.

音樂上, El Perro Del Mar的首張大碟沉澱著濃厚的50, 60年代French-pop/classic-pop音樂, 器樂清簡, 沒有太多的修飾, 偶有點綴的甜美和聲, 空曠而帶點夢幻的氛圍, 無論是略帶愁緒的氣氛, 或是輕鬆歡愉的懷舊歌曲, 她那夢囈般的聲線也同樣有不俗的演繹, 例如最為人熟識的一曲"God Knows", 令人仿如置身舊時代的浮華.

El Perro Del Mar將於今個月推出新作, 期待之餘, 也先細聽她的debute作準備.

試聽-El Perro Del Mar - "God Knows":

試聽-PJ Harvey - "White Chalk":



El Perro Del Mar: Myspace連結
El Perro Del Mar: 官網連結
El Perro Del Mar: 首張大碟.全碟試聽

30.1.08

不一樣的弦樂四重奏: Invert


隨著聽歌資歷增多, 筆者自問開始越來越有耐性欣賞古典音樂, 更準確的說應該是略低一層次, 相對易入耳的"新古典樂風" (Neo-Classical). 繼上次鋼琴獨奏的Philip Glass之後(參閱前文), 今次帶來全部弦樂配套的樂隊Invert.

Invert是來自美國紐約的四人弦樂組合, 包括兩位大提琴手, 一位小提手和一位中提琴手. 罕有地有兩名大提琴手演奏, 所以沉穩的低音部份恰如其份地襯著音樂的背景, 牽引情緒的主旋律仍然落在另外兩把提琴上, 高低抑揚, 全弦樂演奏的層次感很是豐富多變, 少一點默契也不成.

成員們的音樂背景並不只限於古典樂, 還涉獵過Rock, Jazz和World Music等等, 而且不同的風格都折衷地表現在他們的樂曲當中, 動態的樂曲有點像Post-Rock的鋪排, 如"The March" (最吸引筆者的一首), 而相對靜態的歌曲則偏向電影配樂感覺, 但很難一概而論, 有些歌曲總是和緩之中潛藏一股不安和壓迫感, 例如大碟"The Strange Parade"裡面的一曲"Launchpad".

試聽-"The March":


試聽-"Launchpad":


Invert: Myspace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