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新晉獨立歌手Lykke Li, 並不算美, 但就有一種獨特氣質, 吸引著筆者. 她出生於藝術世家, 父親是音樂人, 母親是攝影師, 自五歲起己經學習芭蕾舞, 之後幾年間上過電視當過舞蹈員, 如此背景, 難怪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藝術表演者的氣質. 現年22歲的Lykke Li, 從小開始已經志向遠大, 不甘心只當一個不起眼的舞蹈員.
"But it (dancing in TV show) was boring – I wanted to create."
啓發她的是Madonna. 她第一張擁有的盒帶, 就是Madonna的"Immaculate Collection", 小時候還試著模仿她的表演姿態, Lykke Li欣賞她從無到有, 敢於夢想的態度, 即使自己不是天才橫溢. 所以Lykke Li 19歲便隻身去到紐約, 追逐她的理想. 但音樂上, 她並沒有受Madonna的流行元素的影響, 而是傾向欣賞Velvet Underground(60年代的另類音樂祖師)等的獨立搖滾, 對一個年輕女生有如此獨特的品味和取向, 筆者還覺得挺酷, 令人聯想起電影"JUNO"裡, 女主角對經典另類音樂如Sonic Youth等的偏愛.
由同鄉Björn Yttling(@Peter Bjorn & John)精心為Lykke Li打造的首張專輯"Youth Novels", 未聽之前已經想像得到, 歌曲大概會走精緻, 簡單的indie-rock路向, 因為Peter Bjorn & John正是走相類似的風格, 而主打歌之一 "I'm Good, I'm Gone" 就好比當年他們一曲大熱的"Young Folks"一樣, 令人印象難忘, 簡約的編曲, 有趣易聽的副歌, 還加上很型格的Live MV, 都表現了Lykke Li特立獨行的音樂才氣.
Lykke Li - I'm Good, I'm Gone (MV)
大碟風格很多變, Hip-hop, folk, old-school blues等等都可以找到, 而且還用上不同的奇特樂器, 如小型鋼琴, 玩具笛子, 電子鍵琴等, 音樂的層次和厚度都儘量造得很簡約清澈, 而很少會聽到飽滿充盈的力量感, 但旋律卻繞富趣味, 有時不經意滲出來的童真和暖意, 沖淡了整體偏向冷調的疏離. 當然不得不提Lykke Li的獨特聲線, 是一種很嬌滴滴(加上一些假音), 同時帶點神經質(藝術家的?)的唱腔.
以下是Lykke Li的一個相當有趣的footage, 看似簡單湊合的成員, 卻玩出不一樣的街頭樂趣.
Lykke Li - Little Bit (Footage MV)
由音樂, 形象到作風, Lykke Li到註定成為今年筆者最欣賞的indie新人之一.
Lykke Li: Myspace連結
21.5.08
獨立可人兒: Lykke Li
18.5.08
地下之約: The Undergorund 59 Gig@The Cavern
昨晚應了友人的約, 去觀看他們樂隊的"處男"第一次演出. 並且欣賞了四隊風格截然不同的樂隊表演.
友人的樂隊Modern Children(上圖)在主持的介紹下, 樸素打扮的成員們陸續走進表演台, 台下熟悉他們的朋友和同事隨即報以熱烈的歡呼聲. Modern Children一直以不拘一格作為創作原則, 又或者可籠統稱為indie-rock吧, 而所用的樂器亦很豐富, 傳統搖滾器材以外, 還有小提琴, 一部趣緻的玩具式手風琴, 小型木片琴, 色彩奪目的彩虹琴(Rainbow Bells), 以及一部Laptop. 歌曲不算多, 我想有4-5首吧, 但他們以連貫的方式把風格不同的歌曲串連在一起, 由爽朗的indie-pop, 混雜並同時推進到indie-rock, 尤其間場的小提琴音, 小手風琴, 木片琴等都給筆者一種強烈且別具風情的indie-rock感覺, 還有Laptop的電子音效, 進一步豐富了層次, 雖然要調教各種樂器的音色和層次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但見他們交替把弄著樂器, 那種團隊默契真的少一點也不行. 不知不覺歌曲己經無縫地接入到post-rock的境界, 連綿爆發的起伏, 準確地掌握了post-rock應有的張力, 包圍感尤其強烈, 雖說可以再狂放一點, 但第一次出show來說己經拿掐得很好了, 加上post-rock對於很多聽band sound的人來說, 相信可以帶來新鮮感吧.
[推介]Modern Children: Myspace連結
第二隊進場的是Velvette Vendetta, 一看功架便知他們不會是第一次表演, 除了打扮很酷, 很有台型之外, 技術亦甚為了得, 主音的聲線很自然令人聯想起Muse, 或者Placebo, 假音游刃有餘, 亦有點Glam-rock風格, 而筆者相信他們音樂上亦受到J-Rock的影響. VV別出心裁地翻玩了Michael Jackson的一曲, 非常不俗, 驚喜之餘, 亦把氣氛推到熱點. 可惜最後他們的音樂變得很Hard-Rock, 那便不太合筆者的taste了, 但相信他們這種紥實的樂風最能吸引觀眾的注意.
第三隊進場的是Poubelle International(上圖). 從myspace聽到他們的作品, 令筆者對他們有所期待. 很有趣, 刺激的音樂, 三個分別穿上數字Tee的外國人玩的是典型post-punk急激, 跳躍的結他及bassline, 為現場帶來不一樣派對氣氛, 除了是筆者與友人最為熟悉的風格外, 主音的生鬼, 互動的演出, 也是令人投入的原因.
Poubelle International: Myspace連結
至於第四隊出場的Skin Deep, 也沒有甚麼說, 感覺一般的pop-rock曲式, 好像每首歌的差別都不大, 筆者覺得這類pop-rock, 大可花心思在副歌部份, 搶耳一點, Sing-alone一點會更好吧.
13.5.08
高清法國香頌: Keren Ann Live in HK
演唱會完場後, Keren Ann那透徹無瑕的唱腔依然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與同行的友人都得出一致結論: Keren Ann 的現場聲線演繹, 絕對比聽CD更好, 更清澈, 可能是少了CD裡一些後期添加和修飾.
高清的不是視覺上, 而是聽覺上.
除了天然的聲線, 樂器的音色和音響質素真是很好, 音色圓渾, 明亮, 而且層次分明, 絕不比大場遜色. 整體偏暗的燈光, 可能是為了襯托音樂本身低調, Laid-back的浪漫風格.
一行三人, 包括低音結他手(看來有點中亞人的血統), 鼓手, 及主角Keren Ann陸續進場, 以一曲"In Your Back"先行, 她的聲線, 隨即響徹整個劇院, 全場瀰漫著一陣又一陣, 樂乎觸得到的法式浪漫氣氛. 其間, Keren Ann笑說怎麼香港的觀眾都這樣有禮貌了(You Guys are so polite), [筆者心想: 別奇怪, 香港人看演唱會一向也很斯文], 高潮所在, 兩曲大家耳熟能詳的"End of May", 和"Lay Your Head Down", 醒悟的現場觀眾報以比之前更狂熱的歡呼和掌聲, Keren Ann一行亦不時帶動觀眾跟Beat拍手, 進一步推高了熾熱的情緒.
部份歌曲的現場表現比聽CD多了份動態, Keren Ann溫文之餘, 亦有其剛烈的一面, 尤其在第一次encore之後, 把弄著電結他, 與隊友翻玩了Joni Mitchell的一首"Big Yellow Taxi". 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在第二次encore之後, Keren Ann獨個兒走到台上, 要求完全關上台上燈光, 在看不到她的芳容下, Keren Ann清唱了一首"Manha De Carnaval", 無瑕的唱腔, 技驚四座之餘, 亦充份表演她聲線的獨特韻味, 令人印象難忘.
只可惜表演略嫌短了一點.
完場後, 別了友人, 一路暗自哼著最愛的一曲"Lay Your Head Down", 一路踏上歸家的路.
Keren Ann: Myspace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