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筆者第一次聽到法國電子樂團M83於2003年推出的大碟"Dead Cities, Red Seas, Lost Ghosts"時, 感覺驚為天人, 對當年初涉電子音樂的筆者無疑是一種很新鮮的聽覺體驗. 把本身屬於另類搖滾的Shoegaze樂風, 和Ambient電子音樂結合, 不但有流行電子的暢快淋漓, 更有Dream-pop的夢幻感, 而且其音樂所表現的獨特質感, 編曲和深度都令人過耳難忘, 遂令M83在當年同期的電子樂團(當中包括Boards of Canada, Four Tet 等名團)中突圍而出.
M83原為Anthony Gonzalez與Nicolas Fromageau所組成的二人組合, 後來 Nicolas離隊後, 樂隊只得Anthony支撐大局, 但這個人事變動並沒有影響M83作品的質素, 其後 的作品"Before the Dawn Heals Us"和"Saturdays=Youth"水準依然不錯. 來到今年的大碟"Hurry Up, We Are Dreaming", Anthony Gonzalez 繼續以一人姿態創作音樂, 這張以夢境為主題的作品, 以雙CD形式收錄22首全新歌曲, 單看大碟開首的"Intro"和結尾的"Outro", 也會意會到這大概會是一張顧全整體性的史詩式音樂巨構, 再加上有如斯浪漫的主題構想, 未聽已經令人對這張概念大碟有所期待, 雖然他夠膽以雙CD來展現自己的無窮創作能力, 但這很自然會令人擔心大碟會否重量不重質, 歌曲會否良莠不齊. 但聽罷全碟後, 筆者那些擔心已經一掃以空, 因為"Hurry Up, We Are Dreaming"的確是質與量俱備的電子音樂佳作, 媒體Pitchfork繼2003年評M83的成名作"Dead Cities, Red Seas, Lost Ghosts" 9.2的高分後, 這張"夢之碟" 以 9.1分再次成為他們認同的年度佳作.
James Blake在同名大碟裡把Dubstep重新解構、再造,變成屬於自己的風格,已經廣受注目的他並沒有因遷就大眾巿場而刻意把歌曲變得流行起來,相反歌曲處處彰顯了其大膽的實驗意圖,把電子聲效、取樣、人聲和編曲玩弄於股掌之中。James Blake的作品是有時會表現得有點深奧,但樂迷們千萬別因此而卻步,因為大碟中其實不乏他深情演譯的鋼琴歌曲,那種騷靈味道,或許有一時三刻會令你聯想起方大同,不過唱的聲線卻是有如 Thom Yorke (Radiohead主音)或Antony Hegarty (Antony and the Johnsons主音)般陰鬱脆弱。
James Blake的大碟充滿冷色調的氣氛,竄動著忽明忽暗的電流。開首不久,"Wilheims Scream"在簡約的碎拍帶領下,他的聲線與多重鬼魅電子聲效互相交疊,層次雖然隨著歌曲的推進變得更密,但那種空洞氣氛卻越來越強烈, 感覺不可思議。
James Blake - The Wilhelm Scream
"I Never Learn To Share"不停重覆著簡短歌詞「...But I don't blame her...」,電拍也隨之越來越緊湊,引領情緒由一開始的落寞推進到一度接近失控邊緣。二部曲開首"Lindesfarne I"只是由一些零碎清冷的聲音片段組成,當去到"Lindesfarne II"時,保留了清冷的氣氛,但節拍力度明顯加重,加上變聲效果下的James Blake聲線,令到整首歌增添一份神秘氣息。James Blake在他的作品裡,聲線運用已不局限於表達感情,更是電子聲效的一個重要元素之一,例子在大碟裡俯拾皆是。
James Blake – Lindisfarne
來到James Blake的成名作"Limit To Your Love",James Blake以其獨特的風格重新演譯了Feist這首名作,由幽深的鋼琴聲引入,主音脆弱的聲線一路唱著,推進至一段短暫的留白後,一股詭異的低頻加上重型的Dub節拍突然劃破了這一寂默,感覺要把空間裡的一切震倒,這震撼把歌曲帶到了另一境界,一個深邃而疏離的境界。
James Blake - Limit To Your Love
"Give Me My Month"奏著別具韻味的琴聲,James Blake的聲線亦顯得很突出,充分表現了其深情的一面。同樣有鋼琴獨奏,"Why Don't You Call Me"則較為實驗性,更為隨意,琴音漸漸變得更為疏落,取而代之是鬼魅的變聲和電音。在筆者喜歡的"To Care (Like You)"裡,James Blake把自己的聲線加工成一把女聲,變成好像男女合唱一樣,風格很R&B,更有緊密連綿的電音伴奏著。簡約優美的碟尾曲"Measurements",音樂層次看似簡單,只有低音伴以人聲,但那種多重人聲合唱的技巧很有心思,Soulful之中帶有濃厚的Gospel味道。
James Blake剛推出他的新EP "Enough Thunder",裡面最具話題性的相信是他與Bon Iver(看前文)合作的一曲"Fall Creek Boys Choir",歌曲雖然是一貫James Blake的實驗電音,但細聽下,歌曲依然隱約包裹著Bon Iver那柔和而開揚的Folk味。另外James Blake又怎少得Cover歌,這次則選了著名Folk女伶Joni Mitchell的"A Case of You",「無添加」地以純鋼琴演譯,音樂幾乎找不到任何電氣化痕跡,表現了歌者最真摯而不修飾的一面。
James Blake - A Case of You
James Blake在這一年裡不但造音樂勤力,而且不停出席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誠然James Blake的音樂不會有很強的親和力,但他的確給了聽眾一種主流以外的選擇,這種主流名聲,配非主流音樂,在音樂巿場裡成功的例子並不多見,但看來外國樂迷相當受落,也很珍惜他的出現,是以James Blake不少音樂會都能迅速爆滿,一票難求。 「這個十年會因為Dubstep遇上酒吧歌手而被人記住嗎?」著名電音單位Portishead成員Geoff Barrow曾經潑了James Blake一頭冷水。筆者不敢說十年之後James Blake會否同樣受注目,但至少這一年,他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新星。
一曲“Vagabond”再次表現了Beirut熱情奔放的一面,中段加上跳脫無比的鍵琴,把久違了的吉卜賽情懷一下子釋放出來。最後一首”Port of Call”把握最後機會盡用了所有樂器,同一時間不同樂器在熱烈地奏著,要編排好他們不致於「炒埋一碟」,本身已經不易,更可況要表達不同層次的激昂情緒,幸好Beirut還是把一切控制得很好,令大碟有個不錯的結尾。
“I don't find inspiration by just sitting down with a guitar anymore.” "I wanted to build a sound from scratch and then use that sound to make the song."
加拿大樂隊Stars這張作品用上大量synth-pop電子元素, 曲式表面聽來相當爽朗, 但卻同時營造了一層層幽美的氛圍, 縱使節奏明如快如一曲"I Died So I Could Haunt You", 或"We don't want your body", 歌曲主題卻又如此淒美, 更不用說"The Last Song Ever Written"流露出的孤寂感覺, 歌曲與碟名"Ghosts"似乎隱約互相呼應, 就是這種主題和氣氛的契合, 使我對這張大碟印象甚深.
Track chosen: {Dead Hearts} {The Passenger} {The Last Song Ever Written}
The Album Leaf原本只是Jimmy LaValle的個人project, 早期玩一些節簡約的ambient電子樂, 舒服自然, 曾經陪筆者渡過不少寂寞的晚上. 得到Sigur Ros主音的賞識之後, 他的音樂開始變得更豐盈, 感情表達得更淋漓盡致, 更post-rock. 承接上一張"In to the blue again"的風格, 新作依然能夠討好筆者. 沿用Full-Band形式編制, 音樂的表達和編曲亦靈活了不少, 一收一放, 一緩一張, 都有不同的樂器襯托承接, 完全有助感情的表達, 但作為主軸的唯美琴音仍是那麼醉人. "There is a Wind"一曲由靜態一路層層推進, 背景那撩人電琴聲令筆者回想起他個人時期的音樂氣氛. 最易入耳當屬"Falling From the Sun", 編曲鮮明, 這種song-based取向最能打動人心, 令筆者回味再三. "Summer Fog"一曲琴音與弦樂互相輝映, 原本廣闊而平靜的湖面, 泛起了陣陣漣漪, 這是屬於黑夜的配樂, 也是一首不卑不吭的曲目, 在大碟裡發揮了很好的橋樑作用.
Highlights: {Falling from the Sun} {Stand Still} {There is a Wind} {Within Dreams} {Stand Still} {Summer Fog} {Until the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