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6

從革新走向獨立: 結他音樂抬頭 (下)


終於,Concert結束,聽眾帶著愜意的心情離開,我步出演唱會會場,腦海裡仍忘不了The Smiths全盛時期的風采。會場外大有山雨欲來之色,稍為掃了我趕往下一場Concert的興致。

此時,只見不遠處有些騷動,一班群眾正聚集在一個室內會場外鼓譟叫嚷,不停拍打已關上的門,情況頗為混亂,警衛們都忙於應付人群。我走近,聽見會場內隱約傳來刺耳、嘈雜的結他聲,正當我在猜是誰在裡面表演的時候,忽然那會場大門 “砰”的一聲被人從裡面狠狠踢開,隱約見到那踢門的人手中仍執著結他,近門的群眾都被推倒,但他們隨之紛紛衝入會場,這突而其來的事情,令警衛更加不知所措,只留下一臉錯愕。

能做出如此出乎意料的行為,非他們莫屬,他們是兄弟William & Jim Reid(上圖),化身為Noise-Guitar 樂隊祖師之一的Jesus and Mary Chain.

初出道的Reid兄弟,己經對當時80 年代的正統音樂嗤之以鼻。以他們兄弟為核心的J&MC,在1984年加入了Bass結他手Douglas Hart和鼓手Murray Dalglish,初步成型的J&MC,已經開始他們率性、狂妄的行為。他們往往會不請自來地到某些演唱會上聲稱自己是當日暖場(Warm-Up) 樂隊,有次上了台表演不久,卻被在旁的音響師嘲笑其奇特的音樂,結果那音響師的器材隨即被Reid兄弟打到稀巴爛,J&MC亦被趕了出會場,更被人痛毆一場,而他們亦成為了當時頭條新聞。經歷了多次闖入與被趕走,人們都漸漸習慣了他們的怪行,開始允許他們繼續表演。

沒有人會想到他們的獨特音樂竟然會衝擊到主流音樂,而且比想像中受歡迎。

承繼自60年代Indie教祖Velvet Underground的對音樂探索及實驗精神,J&MC的音樂運用了大量結他反饋(Feedback)和扭曲(Distortion)效果,產生出不少怪異而刺耳的結他音色,但同時保留了傳承自60年代The Beach Boys那種流暢、悅耳的Pop旋律和編曲。1985年他們首張大碟 ”Psychocandy”(右圖),注定成為Indie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Noise-Pop正式出生。嘈吵刺耳的結他音牆下,卻是爽朗、和諧的旋律,融合了兩種似乎極端的感覺,瘋狂而新鮮,就好像榴槤和臭豆腐一樣,氣味雖令人敬而遠之,卻似乎有著令人回味再三的味覺享受。
(但 筆者只愛後者而已^^)

1984年,能夠得到著名廠牌Creation老闆Alan McGee的賞識 (Alan McGee亦曾發掘其後的Oasis,以至Creation在英倫音樂界極具影響力) ,J&MC總算告別了那種無賴式的「巡迴」演出生涯,但他們依然麻煩多多。他們的演唱會幾乎從不會準時開始,又不會準時散場,加上兄弟倆對毒品的偏好,更令他們的演出不時走上瘋狂的邊緣,興之所至大部份時間只會背對著台下觀眾,有時會瘋狂地彈奏一段完全無音樂感的嘈音。有一回,兄弟二人在臨出場前無故將自己反鎖在化妝間裡,久久不肯出來。種種原因,令他們經常氣得到場的觀眾鼓譟,甚至大肆搗亂會場發洩。但在他們的樂迷心底裡,J&MC的行為反而顯得很有性格,甚至可以說是型。

我們不是白痴,我們不是精神錯亂,我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Jim Reid在接受《洛杉磯時報》訪問時說。他們刺耳吵鬧的聲音、偏離當時道路正軌的行為,常被人拿來跟Sex Pistol比較。

極有可能是繼Sex Pistol以來最具野心和精練的實驗搖滾。」《洛杉磯時報》樂評人Robert Hilburn談到J&MC的”Psychocandy”時如是說。

儘管他們說自己的樂隊名與宗教無關,但將Jesus和Mary的名字放在一起,多少會令人聯想起一些宗教敏感的題材 (類似「達文西密碼」那種),亦似乎暗示出他們帶點反叛的端倪。有人說他們兄弟倆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個性孤僻,想做便做,從不理會別人的白眼和側目。唱片公司基於商業考慮,曾要求他們改善一下一身「剛睡醒」的形象,Reid兄弟一於少理,斷然拒絕。而事實上,一個誇張的爆炸頭,一身黑色皮衣,加上「Cool爆」的黑眼鏡才是Reid兄弟最討好、最獨特的形象,簡單、隨意,而沒有一點商業化後的俗氣。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終於,「鎖鏈」斷了。

歷年不停的巡迴演出,他們的創作泉源似乎已近乎乾沽,終於他們在1999年宣佈解散,J&MC結束了他們的歷史使命。80年代,J&MC與當時紐約的Sonic Youth在Noise-Pop界可謂分庭抗禮,同樣帶出了indie音樂的另一可能,亦孕育出90年代中期盛極一時的Shoe-Gazing的「白色噪音」樂潮。
(Shoe-Gazing是形容好像J&MC一類的演出一樣,不時呆站在台上低頭望著自己的鞋子,顧影自憐,引申演變為一種另類音樂,是厚厚的結他音牆,包著甜美而飄渺的旋律。)

歷史繼續推進,依依不捨地結束了百花爭豔的80年代。談了幾篇筆者擅長的英倫音樂,下一回,我們將時空移到90年代初大西洋彼端的美國。

一隊只有剎那光輝的樂隊,卻併發出足以媲美Beatles的光芒,牽動無數搖滾樂迷的情緒,刺眼得令樂迷留下永遠的殘影。

3 則留言:

龍崎醫生 說...

今篇比上一篇整齊得多,而且頭段的第一人稱描寫有令人融入當時的情況之餘,也帶有一點懸疑味道,使讀者有興趣想知道究竟文中的「我」是誰,繼以深讀下去。

Keep it on

細孖匡 說...

同意龍崎。7月28日那篇未看完。但只計算這篇和之前那兩三篇,你的確一篇比一篇進步。這篇的確非常精彩,由一開始的步移及代入。到之後的簡潔介紹。寫得很好。

其實你也可以四處投投稿呀。

不過,個人小建議,雖然你已把這個題材一開二,但在一眾華語音樂blog中,你的文章可能還是比較長一點。

精彩。

Noise Kelvin 說...

Re: 龍崎, 細孖匡
THX. ^^
但 去邊度投搞好呢? M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