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樂隊Beirut那滿載歐陸風情的歌曲,你會以為他們是來自歐洲大陸某地傳統樂團,但原來由年輕樂手Zach Condon所領軍的Beirut是一隊植根美國紐約的Baroque-pop/indie-folk樂隊,Beirut推出第一張大碟 ”Gulag Orkestar”時,Zach Condon竟然還是個不到20歲的小伙子,這是一個應該玩Punk樂的年紀,但Zach Condon卻玩起成熟而典雅的另類民謠。
跟很多獨立音樂人的出身相近,他十多歲的時候已經在卧房裡,用簡單的器材,錄製自己的歌曲,自作自樂,他的才情在那時並未有太大發揮,直至16歲那一年,這個對於Zach Condon來說決定性的一年,才正式啓蒙了他日後不一樣的音樂之旅,那年他周遊歐洲列國,當別人著眼於熙來攘往的景點時,他眼裡所觀察到的卻是當地古樸的東歐風土人情,而且更深深被當地傳統音樂所吸引,後來決意把這種歐陸音樂帶到遙遠的美國彼岸。
返國後他以黎巴嫰首都貝魯特(Beirut)為自己掌旗的樂隊命名,不久便推出了第一張大碟” Gulag Orkestar”,是年2006。Zach Condon在首張大碟裡已經急不及待展現他的創作才華,音樂裡盡出了你能夠數得出的傳統樂器,如手風琴、大提琴、小提琴、曼陀羅琴、色士風、笛、大號、小號嗽叭等等,豐富得難以想像,加上他的精心編排,歌曲風格遊走於歐陸民謠與優雅的Baroque-pop之間,你彷彿能透過這張作品體驗東歐古樸風情,感受吉卜賽人的熱情奔放,再加上Zach Condon一把不屬於他年紀的成熟聲線,別具韻味,亳無難道地融合在他的傳統音樂裡,這一切怎教人不驚喜。”Gulag Orkestar” 這張處女作令Beirut得到非常不錯的評價,亦使Zach Condon迅速地在獨立音樂圈裡站隱陣腳。
獨立音樂通常以搖滾風格作為主軸, 再不時加進並放大不同的音樂元素,便可以自成一格,一般而言,他們在音樂創作時受時代因素影響遠比地域因素更大, 而Beirut則高舉地域主義的旗幟,完全以純World Music風格為主導,同時不脫個人創作精神,把原本只是別人的”伴碟”變成自己獨有的”主菜”,所以風格更顯得鶴立雞群。
不知不覺,Beirut已經推出了他的第三張大碟,今年的新作”The Rip Tide” 樂器層次依舊豐富,銅管樂依然悠揚,只是稍為褪去首張大碟的濃厚風土味,像是抺去了前作古舊的歷史塵埃,整體變得更為簇新,編曲手法更富現代感,結構分明,更易入耳,對新手樂迷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入門選擇。
全碟雖然只有九首歌 ,但因為歌曲質素平均而且不俗,所以在這30多分鐘裡,鮮有冷場。銅管樂在Beirut的音樂裡一直佔了極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新作裡亦不例外,第一首”A Candle’s Fire”在軍鼓的帶動下,銅管樂演奏充分地表現音樂的熱情奔放,但沒有搶去歌手的獨特聲線,而Zach Condon譜寫的旋律亦比之前動聽。動聽的旋律此落彼起,”East Harlem”可算是全碟的一個亮點,也令我發現原來木結他和銅管樂竟然可以互相配合得如此出色,大大聲的後者搶不去前者的folky味道,當然這也得歸功於監製對於樂器調度的功力。
Beirut - ”East Harlem” 《The Rip Tide》(2011)
以沉靜的鋼琴作為引子,一曲”Goshen”令我們見識到Beirut也有其柔情的一面,緩緩的銅管樂亦合適地襯托出整首歌的感情,很舒服的一曲,這也是筆者個人的最愛之一。
繼續有鋼琴的出現,這次開首有點像Coldplay,說的是點題作”The Rip Tide”,風格偏向流行化,其煽情的銅管樂和弦樂交織出動人淒美的情感。
Beirut - "Goshen" (Live)
一曲“Vagabond”再次表現了Beirut熱情奔放的一面,中段加上跳脫無比的鍵琴,把久違了的吉卜賽情懷一下子釋放出來。最後一首”Port of Call”把握最後機會盡用了所有樂器,同一時間不同樂器在熱烈地奏著,要編排好他們不致於「炒埋一碟」,本身已經不易,更可況要表達不同層次的激昂情緒,幸好Beirut還是把一切控制得很好,令大碟有個不錯的結尾。
Beirut - “ Vagabond”
如果是死忠Beirut粉絲,我想他們未必會覺得Beirut的新作好過前作,皆因音樂整體少了前作濃厚的歐陸風情,變得有點像Arcade Fire那樣大堆頭的indie-rock取向。然而本質上他們仍能用不同樂器帶出自身獨有的古樸樂風,只是今次多了一層無傷大雅的流行糖衣,而”主菜”元素的銅管樂亦不致淪落到”伴碟”的地位,所以整體可聽性仍然甚高。相信這次Beirut的親民取向會為他們吸納更多樂迷,尤其那些想認識不同indie風格音樂的樂迷。
[評分: 7.5/10]
刊於 Mugazine 摩格聲 香港網上音樂雜誌 Vol.19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